数月前买了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苏轼诗集合注》,看得我晕晕沉沉。竖行繁体不在意下,纯因注释方法不符我心。有的一句诗里夹个注释,有的两句五言之间,夹上几百字历朝历代学者的“商榷”,读得我上气不接下气,体验极差。
据说此套为经典,那我只能说,我不够格读这经典。
于是又物色了另一套,北京燕山出版社的《苏东坡文集》,六册,硬盒,精装,紫色封皮,金色文字,红色印章,光从外表,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虽名“文集”,实际收录的为苏轼全部诗、词以及部分文选。定价990元,显然是虚高的,在某东上买的,大打折,79块8毛钱。
若仅看颜值,还是蛮喜欢的。具体到内容,注释极为简略,与《苏轼诗集合注》有着本质区别。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如此揶揄:
评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寻出某些生僻词语的出处,得到机会以博学自炫。结果,做诗集评注的人并不以阐述判断诗的含义为要务,而以指出某些词语之出处为已足。
因此,我难以心平气和地将《苏轼诗集合注》读下去,并非自己沉不下气,而是古人早有此感。
现在买到的这套,虽然注释极少,解释的却就是某个词的意思,规规矩矩,毫无炫技之心,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谓十分友好。
几千页一下子读不完,我也还是想看看别人对这套书的评价,结果,豆瓣上评论这套书的仅仅几条,因为人数不足,所以没有评分。看来,这书卖得很冷。
字最多的那个写道:
没买的不要买这个版本,北京燕山出版社,感觉挺靠谱,蓝色古色古香设计(我承认上了颜值的当),勘误工作做得不好,太不严谨,已经发现好多错误,若不是一首首慢慢去读,就被误导了。近似意思也就算了,会听(误作“取”)北窗凉,听和取,是一个意思吗?这样错误还很多,只几页就改了好几处,都是古书靠谱现代书不靠谱,真是人心浮躁,连出版业都这样。
翻译也不详细,只翻译生字,完全不解释诗意。
看得我倒吸一口凉气,真如他所言,如此不靠谱吗?
急忙在网上搜了下“会听北窗凉”,出自《次韵子由绿筠堂》,在书卷六,全句为:
只应陶靖节,会取北窗凉。
那么,书里真的错了吗?
自然需要找个比较,就找那个上海古籍的,又方便,又权威。
也在第六卷,结果并不令我意外。
会取(一作“听”)北窗凉。
可见,自宋以来,形成两说,或取或听,皆得其要。
是故,那位同好用这个例子来证明这书不太严谨,并不成立。
本书的编者,只是从中取了他认为正确的那个字而已。
这就跟前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或者斯人,是完全一样的了。
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版本不同。
至少目前看起来,这套书不到八十块,我觉得还挺值的。
所谓经典,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