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我国上空飞来一只神秘气球,我军派侦察机上前查看,意外发现它竟然比侦察机的飞行升限还要高。
周总理当即下令,一定要把它打下来。这只气球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一定要将它打掉呢?
人们仰望天空,万米之上的这只气球小得像一颗鸡蛋;在飞机的瞄准镜里,它就只有一个针眼大小。
不过它的来头可不小,它出生于美国中情局,任务是从苏联上空获取情报,完成任务后,还能从苏联人眼皮子底下,慢悠悠地飘走。
它配备的巨型相机,让它身处两万米的高度,依然能够拍出清晰的照片,把苏联境内的情况,真实反馈到美国中情局。
大部分时候,这种气球都会直接飘回到美国,这次受风向的影响,它不得已进入了我军的领空范围。
眼见和最初设计的行进路线不同,它也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顺便增加任务,对我国也进行了一番侦察。
在美国人眼中,连苏联空军都无法下手,我国肯定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间谍行为,他们早已经驾轻就熟了。
早在美苏两国冷战初期,互派间谍刺探情报,就成了两国另类“外交”的一部分。两国也曾有过仅半年的蜜月期,很快这个友好的假象,就被彼此的强烈猜忌打破了。
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
最初美国想要获知苏联的发展状况,主要是通过人,靠战俘看到的只言片语,以及叛逃美国的苏联人,提供的少量信息。
克格勃对国内信息进行加密之后,美国想通过某个人去获取信息,已经不太可能了。
所以中情局只能依靠科技手段,比如破译对方的无线电信号,或者干脆把雷达站建在苏联边境上,试图掌握苏联的飞机、导弹的试验情况。
这样获知的情报仍然浮于表面,中情局想要知道的是,苏联的内部到底在做什么。
于是中情局推出了“天钩计划”,释放出若干气球,到苏联境内大肆拍摄。只是第一代气球极容易被风向带偏,回收的效率不高,又容易被苏联发现。
于是U-2侦察机就此诞生,其目标专门针对苏联的机要地点,如空军基地、导弹发射台、核试验场等,它不仅能够接收苏联的电台和雷达信号,还能拍到两千米以外的报纸内容。
U-2侦察机精准、高效,使得在那一段时间,中情局关于苏联的最新动向,几乎都依赖U-2。
1960年5月1日,在苏联上空盘旋已久的U-2终于被打了下来,美空军飞行员鲍尔斯被活捉。
人证物证俱在,美国再也无法抵赖了,但他们认为,这是苏联不同意“开放天空”计划导致的,否则他们何至于偷偷侦查?
1959年9月,美苏才进行过一次友好的试探,又正值巴黎首脑会议在即,赫鲁晓夫便以此为由,希望美国保证不再对苏联进行间谍活动。
美国则表示,情报侦查是政府为了保护美国、保卫人民安全的必要手段,即使是总统,也不能随便替美国人做决定。
至此,美苏两国的关系重新进入僵局,并且对立竞赛的态势越演越烈,世界逐渐划分为界限分明的东西阵营。
美苏两国表面上互不侵犯,但对对方的近况,都恨不得第一时间掌握全部。因此除了军备竞赛、太空争霸等,两国在情报方面,也展开了追逐战。
苏联曾经用一个精巧的窃听工具,放置在驻苏大使馆中,美国人好几年都没察觉。
藏在国徽后的窃听设备
而为了不再被苏联抓住把柄,美国人重新捡起了高空气球方案,那时候,他们声称,投放气球是为了气象监测,还有模有样地选择了五个投放点。
从1956年1月10日开始,美国共投放了516套气球侦查装备。不过,这个计划准备了6年,只持续了20天。
苏联派人拦截了50多套窃听设备,还召开了大型的记者招待会,派上校专门讲解这些间谍工具的用法。
气球间谍虽然让美国人丢脸,但效果也是真的好,它们的拍摄范围可以覆盖整个苏联,美国共得到13813张清晰的照片。
这些照片放大了之后依然清晰,其中一些甚至可以用来绘制中苏边境地图;苏联在西伯利亚进行核提炼,也是气球拍下来的。
鉴于气球间谍的有效成果,和U-2的惨烈失败,美国想要重新启动气球计划,这一次能如愿吗?
苏联空军都无法截获的间谍气球,是否能真的像它所设想的那样,顺利从中国领空飘走?美国经历了U-2侦察机的失败,又在国际舆论上备受谴责后,决定重新将气球间谍搬出来。
气球间谍的侦察效果好,只是当时的飞行高度不够高,很容易被苏联察觉。这一次,美国特制了大型气球,单单气球的直径,就达到了十五米,其飞行高度最高能到两万米以上。
它的高度和飘忽的飞行路线,让苏联的米格战机都望而兴叹,只能无奈地看着它随意侦察,再大摇大摆地飘走。
苏联方面也并不甘心,立即通知我国,密切注意这只不怀好意的气球。我国河北地区刚一出现它的踪迹,周总理就下令,一定不能放它离开。
当时负责这次飞行任务的是赵宝桐,他曾经直面美军的王牌之师,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早的飞行员之一。
赵宝桐只进行了4个月的训练,就随部队上了真正的战场, 第一次出战,赵宝桐就和战友们一起,歼灭了两架F-84。
这是新中国的空军三师,拥有歼灭敌机记录的第一次,尽管在起飞初期,赵宝桐还有些忐忑,在操作上有些冲动。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行动,他和战友们有了默契,在转瞬即逝的机会面前,他总能迅速抓住,并且得到战友们的及时配合。
美军在中国空军这里吃了亏,转而派出王牌飞行员,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F-86,我空军大队长在对战中不幸牺牲。
1951年12月2日,赵宝桐作为新的大队长,第一次迎战美军F-86战队,在失去最佳开炮时机的情况下,赵宝桐仍然一炮就命中了一架F-86。
紧接着,赵宝桐不依不饶,再次命中两架敌机,美军王牌飞行员,看到他也只能仓皇逃跑。
这时候赵宝桐的炮弹也打光了,他被敌方六架战机围困,只能被动挨打,机翼和升降舵都打坏了。
赵宝桐凭借着优越的驾驶技术,让飞机的关键部位免于伤害,然后冷静地跳伞摆脱了困境。
战机上的星星,代表被飞行员击落的敌机数,赵宝桐战机上的星星是最多的;他也是公认的,代表着我空军当时的最高水准。
赵宝桐回国后,担任了航空学校的校长,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空军后起之秀。
因此,中央军委把这个任务交给赵宝桐,相信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只不过,这一次的任务有些棘手。
周总理下令一定要将气球打下来,赵宝桐侦察之后发现,这个任务并不简单,如果一定要击落它,可能会让我军飞行员机毁人亡,这值得吗?
赵宝桐在接到任务之后,马上派出4架侦察机,前去了解情况。根据侦察员带回来的数据,赵宝桐发现气球的直径,比我军战机的两翼间距还要宽6米。
而且气球还常常飞行在我军的升限高度之上,这给我们后续的操作带来了麻烦。
如果和气球保持安全距离,命中率会非常低;但如果靠得太近,炸开的气球就很可能缠上飞机。
赵宝桐一边思考对策,各地的飞行员也没有闲着,气球出现在哪个地方,飞行员就会驾驶战机拦截。
但就像是赵宝桐顾虑的那样,各地纷纷传来失败的消息,大家都对这只气球一筹莫展。
然而时间也对我们越来越不利了,气球即将飞到渤海湾,周总理再次催促,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飞远了就不好打了。
这时候,上级注意到了董培,曾被赵宝桐认为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学员,平时学得扎实,练得认真,是航空学校第一个放单飞的学员。
飞行员光靠努力是不行的,他的悟性也是顶级的,深受教员的喜欢。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前,董培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少尉军衔。
除了董培外,还有3名同样非常优秀的飞行员,共同组成这次的阻击方阵。空军领导们制定了作战方案,四架战机将以轮流升空的方式,以十分钟一开炮的频率,务必打下这只气球。
其实这个方案也只是一个理想的规划,但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例子,只能先按照这个计划进行。
5月15日上午9点, 气球来到了我国河北上空,这时出发的信号响起,董培和战友们驾驶着4架歼-6冲向蓝天。
然而一开始的两次攻击都落空了,炮弹在远离气球的地方爆炸,气球却安然无恙。
两名飞行员非常不甘心,但时间有限,按照计划,应该由董培接替上去。
此时,董培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两位战友的失败,说明了之前的作战计划很有可能行不通。但他即将起飞了,来不及想太多,董培冲上去之后,也按照计划打出了几发炮弹。
毫不意外,董培的攻击也打空了,气球还是好好地悬在那里。
董培已经确定,不能按照作战计划打,就算再换个人来,恐怕结果还是一样的。
董培在高空盘旋了一圈,很快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决断:如果想要命中这只气球,必须要做出重大调整。
在现在的计划中,歼-6和气球的距离有一千多米,如果把距离缩小到600米以内,董培有信心命中。
另外,我国为了保护飞行员,规定不得三炮齐发,尤其是在万米以上的高度时,很容易造成发动机缺氧,失去动力的飞机只能迫降,这样太危险了。
董培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也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从气球旁边逃走,但说到底,这是一个完全违反规定的操作。
不过他认为,和个人的安危比起来,国家安全重于一切,国家的尊严高于他个人的生命。
董培没有犹豫,他转头向气球飞去,在距离不到400米的地方,连续打出三枚炮弹。
果然和他设想的一样,气球被打碎了,剩下的残骸摇摇晃晃地掉落到地面上。
董培用他高超的飞行技巧,顺利躲过气球的缠绕,平安回到地面。
图 18 董培在飞机上
他刚想为自己的擅作主张做检讨,上级领导却先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赞扬他以任务为先,遇事机敏,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效果。
董培的这次操作无可挑剔,但事关国家机密,组织无法给予他明确的鼓励和奖章。
不过,周总理密切关注着这件事,他特别审批,董培作为嘉宾出现在国庆25周年的招待会现场,他的身份是工农兵英雄。
本次招待会共邀请了6500多名中外嘉宾,人民日报刊登了名单,董培名列23位。
董培后来被部队破格提拔为大队长,在升任飞行师副师长的选拔中,发现他由于长期刻苦训练,已有心律不齐的问题。
董培只得无奈地告别一线,到机关担任副主任。虽然离开了心爱的战机,但还在热血的军队,他依然在为全军建设做贡献。
1982年,已经退役回到广西老家的董培,请朋友帮忙查阅当年的人民日报,这段三缄其口的往事,才被朋友挖了出来。
董培的事迹就此大家所知,尽管已时隔40多年,但英雄不该被淡忘,他的家乡柳州,宣传了他的英雄故事,他被家乡人民当成是柳州人的骄傲。
尽管美军近些年常常被声讨,在全球引发信息安全危机,但它用尽各种手段大肆监听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渔民在近海打捞到的声呐等设备,2006年,美国放置在英国境内的间谍气球,结果被风吹到伊朗的报道,就是证据。
那个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间谍气球残骸,时刻警醒我们,国家安全不容轻忽。
对此,大家有什么观点,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