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27日,晌午。
家住古河村的吴冯氏正在院内做活,院门突然被人推开,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随即闪身进院,嘴里轻声喊着:
“大婶,快救救我!”
吴冯氏站起身,眼光落在少年腰间的那柄盒子**上,顿时被唬得迈不动脚来。
那少年见状,赶紧向她解释道,自己名叫倪福林,是盐城县四区的游击队员,当天上午跟另外四名游击队员一起,在袁河乡施家坝突然遭遇了一支三四十人的伪军队伍。
几人随后一路边打边撤,撤退到串场河边,其他四位游击队员先后游水渡河而去,而倪福林却因为不会游水,最终不得不掉转头来,跑到附近的古河村内,寻求老百姓的掩护。
时间紧迫,倪福林来不及选择,便匆忙推开了村内吴冯氏家虚掩的院门,当时的他不知道,这家人会不会冒死掩护自己,但自己此刻也确实别无选择。
是生,是死?全靠眼前这个手拿针线、满脸惊愕的大婶了。
当天,吴家男人上地干活,还没回来。
吴冯氏听罢倪福林的匆匆解释,顾不上多想,便立即走上前,指着对方腰间的**道:
“赶紧取下来给我,我给你藏到灶台灰里面。”
随后,吴冯氏又从锅里盛了一碗稀粥,指着堂屋门口的门槛道:
“你坐这儿吃饭,等会儿万一来人了,别吭声,我应付。”
倪福林坐在门槛处,才扒拉了几口稀饭,院门就“呼啦”一声被人推开了,几名伪军闯入院内,端着**对准两人大声喝道:
“刚才有新四军跑进村儿了,赶紧交出来!”
吴冯氏假装很害怕的样子,忙对众人解释道:
“我这里哪有新四军,大家都晓得穿黄军装的是兵,老总们你们看,这屋里哪有穿军衣的?”
其中一名伪军用**指了指倪福林问道:
“那他是谁?”
倪福林低着头没吭声,吴冯氏替他说道:
“这是我贾家洼的外甥,这不地里活多嘛,这几天喊过来帮忙挑稻肥,”吴冯氏一面解释着,一面扭头对着坐在门槛的倪福林催吼道:
“就知道吃吃吃,你舅舅在地里面还忙着哩,不赶紧快吃了挑稻肥去!”
倪福林人虽不大,但脑子很灵活,只见他扭过头,嘴里还含着饭,嘟囔着:
“喊喊喊,急什么啊!让人过来,又不给吃饱了,待会儿怎么挑得动?”
几名伪军见这俩人拌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便在屋内翻寻了片刻,随后准备离开。
然而,正当众人准备撤离之时,门外突然进来了一个人,吴冯氏一看,心里不禁一沉,这人是个熟人,不过却是一个伪军。
来人名叫赵德胜,是这帮进来搜查的伪军队长,没当兵前,曾跟吴冯氏的丈夫一起打过短工。
“我当时是谁来了呢,原来是赵兄弟!”吴冯氏强作镇定,热情地将对方迎进了屋内,赶紧从灶台间端过来几碗粥,然后拿出了几个平时舍不得吃的咸鸭蛋,随后又招呼门口的几名伪军一起进来吃饭。
赵德胜几人追了半晌,确实也是饿坏了,随后众人便坐在屋内接过粥碗,一面掏着咸鸭蛋,一面吃了起来。
眼看众人吃得正欢,吴冯氏便跟赵德胜抱怨道:
“刚才有你们几个兄弟,跟我要新四军,你最清楚,咱们家是藏新四军的人家吗?”
赵德胜一听,赶忙摇头道:
“嫂子,你们家当然不是那种人!有我在,你放心。”
一看赵德胜这么说,吴冯氏便转身进了灶台,悄悄将**从灶台灰里扒出来,揣在身上,随后穿过众人身旁,来到倪福林的跟前,趁着旁人不注意,将**悄悄放在了箩筐之内。
“赶紧去吧,你舅舅还在等着呢。”吴冯氏催促道。
“那舅妈,我去田里挑稻肥去了。”
屋内,正在吃饭的赵德胜往外看了眼,望着倪福林从门口伪军身旁经过,最终走出了院子。
待吴冯氏回到屋内后,两人闲聊之时,赵德胜还忍不住夸赞道:
“刚才你这个外甥倒真不错,干活看着还挺利索。”
当时的赵德胜,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追了半晌的游击队员,刚刚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从容不迫地离开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