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递上了一道密折,言之凿凿地称:“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康熙看后不禁大吃一惊。
明朝的清廉官员代表是海瑞,清朝的当属于成龙,素有“于青天”的美誉。但是,本文讲到的于成龙并非于青天,而是与于青天同朝为官的同名同姓者。
论家世,于成龙根本无法与出身叶赫那拉氏的明珠相比,尽管于成龙的官职相当于正一品的一省省长,但是纳兰明珠可是权倾朝野的重臣。而且,明珠升至这个官位,还要感谢康熙的一手扶持。
康熙继位时,顺治留给了他四位顾命大臣,其中一位就是索尼。索尼死后,索额图子承父业继续辅佐康熙,并出谋划策,帮助少年皇帝彻底铲除了早已枝繁叶茂的鳌拜。此后,索尼的孙女成为了康熙的第一位皇后,也让索额图坐稳了权臣之位。
为了制衡索额图,明珠便进入了康熙的视野。
明珠可太会做官了,他能立刻领悟那些康熙想做却不明说的事,然后妥善地处理,积少成多地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明珠永远和康熙站在一起,只要是皇帝想做的,他就极力赞同,甚至不惜与索额图抗衡,仿佛自己是康熙的无脑粉。
难道明珠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当然不是。
明珠一生最大的功绩,由后人来看当属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
1681年,郑经(郑成功长子)病逝,年仅12岁的儿子郑克塽承袭了延平王。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屡次上书建议由施琅收复台湾,可朝中众说纷纭,甚至有许多朝臣建议放弃收复。
就在朝堂为此争论不休时,正是明珠建议康熙启用福建提督施琅,借机彻底平定台湾的。两年后,台湾果然顺利收复,并且又是明珠建议启用郑氏集团投诚来的人。后来,这部分人也颇有建树,可见明珠确实有思想也有眼光。
然而,对于台湾收复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清廷内部又形成了两股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声音来自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他认为应该放弃驻守台湾,不然就是加大财政支出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想法,也确实迎来了朝中许多人的迎合和认同。
第二种声音自然是固守台湾,以施琅为首的众人看到了台湾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样的观点在如今看来是多么具有远瞻性!尽管施琅的支持者不多,却有一个人让康熙下定决心去支持施琅,这个人便是明珠。
纵观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明珠也的确很有政治韬略。其实,明珠能够得到康熙的信任,不仅是他对索额图有制衡作用,而是他个人能力使然。
首先就是刚刚提到的,明珠很适合做官,而且非常会审时度势。还有一点就是,明珠为人处世极为圆滑,索额图是蛮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明珠为人谦和,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但是,这些只是明珠的表象,完全不影响他结党营私甚至贪污纳贿。
1687年,于成龙以一封密折上疏康熙,直指明珠结党营私。康熙看到后几乎不敢相信,连忙问自己的近臣高士奇:“明珠若真的如此,为何从来不见人弹劾?”
高士奇只说了一句话,立刻让康熙陷入了沉思,他说:“世人哪有不怕死的呢?”
可以说,高士奇的这番话是在于成龙奏折的基础上又加了把盐,让康熙意识到明珠已到达了何种地步。
那么,于成龙和明珠之间难道有过节吗?还真有。
于成龙在任期间,不论在哪就职,都让当地百姓交口称赞。早在1676年,于成龙在治理当地水患时,就与明珠发生了分歧。当时,明珠举荐靳辅担任河道总督。
但是,靳辅和于成龙的治理方式明显不同,靳辅是治标不治本,只在上游筑堤坝,不管下游是否通畅。而于成龙的经验却认为,下游同样重要。最终因为有了明珠的干涉,这事竟僵持了两年也没结果。
十一年后,于成龙直接把明珠给告了。此时,康熙是下定了打击明珠党的决心,而明珠的贪腐也真是不得不打压了。
明珠家中“货贿山积”,给他送礼的人在府门前能排起长龙,甚至还有人等上十几天都送不上礼。如此明目张胆,明珠也怕被弹劾,所以她利用职权对各地的言官防范施压,把所有试图揭发他罪行的火苗全部扑灭在萌芽中。
康熙难道不知道明珠的胡作非为?想必他是心知肚明的,他曾敲打明珠:“如今我朝如于成龙这般清廉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是,此时的明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1688年,继于成龙之后,高士奇等人上奏了震惊朝野的《纠大臣疏》,斥责明珠、余国柱等人的八大罪状,种种罪行罄竹难书。这件事,其实是康熙授意的。随后,康熙便将明珠革职了。
相较于索额图被囚禁于宗人府,最终被活活饿死,明珠的结局还算好的。就在他被革职不久,明珠又被授为内大臣,参与平定准噶尔叛乱。但是,明珠再也不是权力的中心,也再也得不到康熙的信任了。
权力过剩便易滋生私欲,明珠的堕落就是从站在权势顶端开始的。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终是让自己从权力的顶峰跌落,这是他的咎由自取。
而值得称赞的,是如于成龙一般的国之栋梁。清朝这两位于成龙不仅同名同姓,而且同样有风骨,心怀天下,爱民如子。若康熙之后仍有前赴后继的“于成龙们”,满清也不至于那么早贪腐溃烂地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