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桥础 王正方
字数:3969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2022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欧洲传统强队——法国队也在首轮对决中以4比1大胜了澳大利亚队。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现在39岁的法国传奇球星弗兰克·里贝里并没有出现在这次世界杯的赛场上。比较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位刚刚宣布退役的法国球星曾多次向媒体爆料——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此消息一出,世界舆论一片哗然。有人将里贝里的照片跟朱元璋的画像对照,还真有些相像呢。不过经历六百多年的遗传变异之后,长相还真能作为凭证吗?于是不少人翻找出明朝十六代皇帝的档案,发现只有第二代皇帝朱允炆(wén)的去向可疑,其他君主全无出国的可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有关朱允炆的历史记载吧。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年号叫洪武。洪武元年正月(公元1368年)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从此,朱元璋开始替皇太孙朱允炆披荆斩棘,把开国功臣都诛戮了一遍,避免今后这些人会威胁到孙子的皇位,并把其他的儿子们都统统发配到边疆做藩王,他以为这样就能够保住朱允炆的皇位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二十岁的朱允炆随即继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踌躇满志,决定厉行削藩,废除藩王叔叔们的权力。然而这个深宫里长大的小皇帝,却没有什么韬略,一上台就把他这些叔叔要么削封,要么逮捕,这么做可就捅破了马蜂窝,把四皇叔燕王朱棣给逼反了。朱棣驻守在燕京,是实力最强的一位藩王,他借口“清君侧”,发起了靖难之役。在三年的激烈战争中,几经起伏,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公元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占领京城南京,朱允炆的下落从此不明。《明太宗实录》是明朝的官修正史,明太宗就是朱棣。这部史书说,朱棣打入南京皇宫的时候,建文帝的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派去的人已无法扑灭。后来在焚烧的余烬里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然后用天子的礼仪埋葬了他。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给自己老爸的陵墓长陵撰写的碑文,也是这样记叙的:朱棣用天子的礼仪埋葬了朱允炆。在这些记载里都非常肯定地说建文帝死于火焚之中。
《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记载:当时领兵在北方御外的燕王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鏖战三年多,朱棣率师渡过长江,大兵压境南京城外,朱允炆作出让步求和,但是朱棣不允,朱允炆只好牢牢地死守。那知主帅李景隆背叛了朱允炆,将 “金川门”打开,迎接燕王大军入城,朝廷的文武官员纷纷投降。朱允炆眼看时局已无可挽回,横下一条心下令放火焚烧,宫殿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皇后马氏,妃嫔侍从等,大都跳入火中自焚。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朱棣派人将皇宫找了个遍,最终仍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蛛丝马迹。宫内一名侍人指着从火堆里扒出的一具尸体,说朱允炆已烧死了。燕王面对烧焦的尸体,已经无法分辨出男女,便不再言语。朱棣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的规格“礼葬建文皇帝“。说朱允炆被烧死了,这显然对朱棣是最有利的;不管建文帝死没死,都得说他死了,只有他死了,朱棣登上皇位才能是名正言顺。
不过,即便是正史,在建文帝到底是不是被烧死这个问题上,也是有不同说法的。在《明史·惠帝纪》里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前面说建文帝跑了,后面又说,当清理灰烬时发现了建文帝和马皇后的尸体,不过又补充一句,听说建文帝有可能从地道中跑掉了。《明史》另一篇传记《明史·姚广孝传》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太监在宫廷大火的灰烬里找了很多遍,都只找到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并没有发现朱允炆的尸骸。当时就有很多人相信建文帝是削发为僧逃跑了。本来,对任何朝代来说,修史都是一件大事,主持修史的人一般都是大学问家或兼为杰出的政治家。《明史》是由清朝的名臣张廷玉主持撰写的,在他的笔下,当然不可能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明史》这么写,只能说这件事连编著者本人也无法判断,只好姑且把几种说法都写上去了。那么这些记载哪些可令人相信呢?其实朱允炆的生死谜团,始终是朱棣的心病,因为他也不能确信朱允炆自焚死了。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不久,便向寺院和道观颁布了一道《僧道度牒疏》(度牒,出家人证明书),把全国所有的僧人道士重新登记整理,实际上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出家人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为的是追寻朱允炆。另外,朱棣又听到传言,说建文帝有可能逃亡到海外,于是他又派亲信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发生在明宣宗时期,使命与此无关),向海外诸国宣告中原换了新皇帝,同时搜寻建文帝的下落,让海外诸国看到明朝的军威,不敢窝藏建文帝。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又派户科都给事中(官名,掌稽核财赋,注销户部文卷之事)胡濙(yíng)带着御制的诏书,以寻访“邋遢仙人”张三丰为由,用了16年的时间走遍明朝州郡,暗地里则是去查找建文帝的下落。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回来向朱棣汇报寻访的结果(史料未披露内容),朱棣当时已就寝,听到胡濙到来,急忙披衣召见,“劳(慰劳)濙赐坐与语,濙言不足虑也。”这时朱棣便放心了,此后他便没有再叫郑和下西洋了。在《明史》和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所写的《石匮书·胡濙列传》均如是说。朱棣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在海内海外搜寻?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建文帝被烧死的说法,一直就受到怀疑。宣告建文帝朱允炆死了,符合朱棣继承皇位的需要;暗中寻访呢,是为了根除后患,防止朱允炆卷土重来。因此两种说法都在正史当中有记载,这完全可以理解。
在明代文人的笔记和野史杂谈当中,都怀疑“自焚说”,一面倒地支持“出逃说”。《致身录》一书流传至今,这本书的作者史仲彬,本系前翰林院侍书,自称曾跟随建文帝一起逃亡。书里写了建文帝得知南京城门失守以后,准备自杀,他的谋臣程济赶紧抱住他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过一个锦囊妙计,说当大难临头时打开来看看,您千万别忙着死,咱们先看看太祖皇帝给咱们留了什么大招。于是大家赶紧打开一看,里面有袈裟和“度牒”,还有逃亡的路线图。于是这些人马上剃度伪装成和尚,一共有二十二个人,跟随朱允炆跑去了云南。多年来东躲西藏,一直等到朱棣去世,他们才放下心来。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地,曲折离奇,所以这本书的销量很好。建文帝的生死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玄奇的疑案之一,六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还有一本史书《明神宗实录》,这本书不仅是作为档案很可靠,而且爆料人相当权威可信。书上记载:一百多年之后,在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个皇帝)万历二年(1574年)10月17日,在文华殿万历皇帝和内阁大学士们谈起了建文帝。年轻皇帝出于好奇心,向大臣们问道:“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首辅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对十一岁的小皇帝回答道:国家的史书里是不写这件事情的,但是前朝的人说当时建文帝的确是从小路跑了。
张居正是谁呀?他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又相当于是当时的宰相。他一心想把万历皇帝朱翊钧培养成一代圣君,因此在皇帝面前是极为方正谨慎的,极不可能讲八卦故事,可以看出他是认同建文帝逃跑说的。而且张居正一直身居高位,对朝廷里最顶级的机密完全可能知道,因此他的说法可信度极高。这个记录又是宫廷的正式档案,爆料人张居正的权威毋庸置疑。可以推测出,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确逃亡了。另有史料称: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此时距朱棣去世已经12年,广西土司思恩州知州岑瑛出行。忽然看到一僧当道而立,从者呵之不避,追问其度牒,僧人自称杨应能,说:“此非吾姓名,吾有所托而逃者。汝不闻金川门之事乎!”岑瑛大惊失色,上报巡按御史,以驿马递送赴京,号为老佛。到达京城,朝廷不知虚实,太监吴亮曾经服侍建文帝用膳,命他前往审视。老佛见吴亮说:“汝非吴亮耶!我昔日在便殿时,弃片肉于地,你两手不得空闲,伏于地而以口取之,记否?”吴亮恭敬地跪拜老佛而大哭。吴亮复命,“于是送老佛入大内”,明英宗还真把他接到了皇宫,让这位老人颐养天年,后葬于西山。
那么,法国球星里贝里自称有朱元璋血统又是怎么回事呢?里贝里在接受法新社专访时亲口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于遥远的中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的后裔。为此,他还专门列出了四大证据:第一, 从祖先就流传下来的故事,祖宗当了皇帝不久被亲人夺位而逃亡到波斯(伊朗的古名),后来辗转到了法国。第二,家中至今保存着不少中国明代皇宫的用品。第三,家族一直流传一句话:家乡在遥远的东方。第四,家族中至今保留着不少和中国民间相差不大的习俗。对此,有人作出了这样大胆的解读:朱允炆最有可能的逃亡路线是一路向南,因为北方是他叔朱棣控制的地区,只有比南京更南的省份,朱棣还来不及完全控制,他才有逃出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云南传闻出现了朱允炆踪迹的原因。它既符合逻辑,也符合当时的形势。由云南进而躲到东南亚是朱允炆最为合理的逃亡路线,而朱允炆当时要漂洋过海去到法国那么远的地方,是很困难的。他最远可能只是到达波斯湾一带,也就是后来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极限。因为明朝早期,十五世纪初欧洲人航海还没有来到菲律宾和马六甲,当时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一带活跃的外商船队都是阿拉伯的穆斯林。所以朱允炆的异国恋对象极不可能是从欧洲来的金发碧眼妹子,倒是更有可能是穆斯林的一位美人。在这里遇上他的穆斯林恋人,轰轰烈烈地恋爱一番。然后再生离死别,洒泪分手,朱允炆落叶归根,“骨归故园”,回到中国;这位恋人和他们爱情的结晶,或者说结晶的后代后来辗转去到法国,那就会有今天的球星里贝里啦。里贝里的太太是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人。2006年里贝里本人皈依伊斯兰教之后,改名叫做比拉勒·优素福·穆罕默德纳,这难道真的跟他家祖上的穆斯林渊源有关吗?各位看官,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史料来源:《明太宗实录》《明史》《石匮书·胡濙列传》《致身录》《明神宗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