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西
游第八二八讲,选自《〈西
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15)
第一章――人物篇之“悟空的历史原型有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关于悟空猴子的文学形象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二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综合以上这两种观点来看,
第一种观点更为合理,也就是悟空猴子的文学形象来自于“无支祁”。虽然悟空的文学形象是一只猴子,但他的本质确实是一个人!在漂洋过海访仙问道的过程中,经过南赡部洲时,他就曾“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等到了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除了走路“拐呀拐的”,他已经完全成了一个人了,就连将他压在五行山下的如来,也说他是“初世为人的畜生”。既然悟空也是一个人,那么,《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这个人物之时,必然会将
历史上的相关人物作为原型,进行综合和提升,最后形成有血有肉、性格饱满的文学形象。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要人物,并且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有着充分的创作空间,能够对
历史上很多人物的事迹进行整合,来创作他最为喜爱的这一人物。因此,
悟空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历史原型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的综合,而他的第一个历史原型就是也曾到过天竺游学,并且取经译经,法名叫做“
悟空”的唐代高僧。据宋代赞宁所著《宋高僧传》记载,
悟空,俗名车奉朝,京兆云阳青龙乡向义里,即今陕西泾阳云阳镇人,随母车氏之姓,其母系北魏皇室鲜卑贵族拓拔氏后裔,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车奉朝自小天资聪敏,喜爱儒学,为人孝悌名闻乡里,早年从军入伍,担任军中小吏。唐玄宗天宝九年,即公元750年,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的中亚古国罽宾国派遣使者来到长安,表示愿意臣附大唐,公元751年,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使者返西域,车奉朝以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员外郎职随行。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唐使团启程从罽宾返回长安,抵达罽宾国王冬天驻地犍陀罗。唐肃宗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使团返回中原,便留在犍陀罗养病。他在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当时罽宾佛教盛行,高僧云集,车奉朝病愈后便皈依佛门,师从犍陀罗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舍利越魔赐车奉朝法号法界。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习佛法。唐代宗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法界南游中天竺国。几年后,法界萌生返唐之意,于是向师父舍利越魔提出东归请求,其师怜悯其心,准其所求。舍利越魔赠予法界梵文《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请法界带回大唐。法界回国仍走的是来时的道路,他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疏勒,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他在疏勒和于阗作了暂短停留,然后北上,到达龟兹,龟兹是唐安西都护府所在。龟兹王挽留法界在龟兹传播佛教、翻译佛经。法界见龟兹物产丰饶,佛教昌盛,遂留驻龟兹莲花寺,与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等僧众,共同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十地经》、《十力经》、《回向轮经》等佛经。法界共在龟兹生活30余年。唐德宗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法界离开龟兹,贞元六年二月,抵达京城长安。入朝后,法界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德宗皇帝。经功德使窦文场的奏请,德宗皇帝敕命
悟空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此时,悟空已年逾六旬,他自离开长安到返回长安,前后共计40年。之后,高僧圆照将悟空在西域的见闻写成《悟空入竺记》,详细记述了悟空在
天竺和罽宾的求佛事迹,并将悟空所译经典录入其所编的《贞元释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