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
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秋兴,因感秋而起兴、寄兴,抒发情感。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李贺《昆仑使者》:“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贯休《再到钟陵作》:“六七年来到豫章,旧游知己半凋伤。”李白《出自蓟门北行》:“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萧森,萧瑟阴森。高适《铜雀妓》:“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吴融《风雨吟》:“门外流水流澶漫,河边古木鸣萧森。”兼天,连天。杜甫《野望》:“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刘基《卜算子·咏雨》词:“极目沧江不见人,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的风云压到地面,使天地都那么阴暗。阴,是形容词动化。这可以从上联的“兼天涌”分析得出。律诗对仗,上下两句语法结构一致,词性也要一致。涌是动词,这个阴字也就是形容性动化。“接地”在另一版本中写作“匝地”,阴的动词化就更明显了。丛
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流开。他日,一般指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一段时间。如贯休《古离别》:“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高适《送桂阳孝廉》:“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但有时也指过去的日子。如《孟子·滕文公上》:“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苏轼《出狱次前韵》之二:“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这首
诗里是指过去的日子。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代指捣衣声。试翻译如下秋霜秋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水汽笼罩,萧瑟阴森。江里的波浪连天涌动,塞上风云盖地阴沉。(离开家)已见丛菊两次开,两次我何尝不伤心流泪。(如今)小船系在岸边(不能前进了),那系住的不是小舟,是我思念故园的心。又到赶制冬衣的时候了,人们都紧张动刀动尺做寒衣,高高白帝城里的捣衣声到了黄昏一阵紧似一阵。赏析杜甫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到了夔州大概因为病得厉害(他当时患有有肺病、风痹、疟疾,又兼眼暗、耳聋、脚痛),就住了下来。当时的唐朝,安史之乱虽平定,但藩镇割据初起,军阀不时开战。外部回纥、吐蕃趁机侵扰,国家极不安定。秋天来了,老病的杜甫伤感国事家事自己的事,写了《秋兴八首》,感慨自身遭遇,抒发忧国之情。今天看的第一首,有点像我们写系列评论员文章开篇之作,先定基调,再做概括。看杜甫怎么定调的。
诗前两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先给出阴暗的笼罩的氛围,又在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借人们动刀尺制寒衣写出时间紧迫、有所作为的坚毅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一系故园心。”却是概括这八首诗的主要内容。从时间上来看,是过去与现在,又暗含着将来(孤舟还要发,它系着故园心)。从空间上看,是从䕫州到长安;从内容上看,则是在家国之间游走,“孤舟”是指个人,“故园”长安指代着国事。其后的七首诗,都是对这首诗内容的深化。然而,这首诗虽说兼有定调概括的功能,却不是苍白空洞的,而是从眼前景写到内心,再回到眼前景;时间从白天到日暮;情绪从阴暗孤独到遥思故园,再到燃起欲待奋起的焦灼火焰(试想
一下,听一声急一声的捣衣声,又兼天将黑,那种想有所作为的焦灼感是不是很强烈?!)。钱谦益注杜诗,说这首诗“以节则杪秋(杪,miao,第三声。杪秋,晚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有感(步杜诗韵)异代伤怀步晚林,风吹落叶尽萧森。当年铁剑斫人急,今
日冬瘟陷世阴。泪眼只看风搅浪,热肠还叹雾遮
心。何当共饮一杯酒,翻倒沉沉血斧砧。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