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上):源起、刺杀、博弈

壹 引子I

1890年3月18日,“铁血宰相”俾斯麦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递交辞呈,这位年轻皇帝立刻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现代德国的缔造者、统治德国政坛长达二十六年的俾斯麦下野。

在俾斯麦告老还乡的送别仪式上,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外国驻德使节悉数到场,唯独不见德皇威廉二世。事实上,这个年轻皇帝性格强势、鲁莽而又充满野心,他早已不满俾斯麦的大权独揽,欲除之而后快。

已经75岁的俾斯麦就这样踏了上离开柏林的路,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统一了德国的领土、把德国推向了工业化的道路,在他的手里德国从一个伏尔泰口中“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欧洲三流国家一跃成为足可以和英法媲美的一流强国。

但俾斯麦心里清楚,德国的处境还远不能高枕无忧。想到这里,他突然停下了脚步,视野转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是俄国的方向,他仿佛嗅到了一丝血腥味……

贰 引子II

1900年6月28日,贵为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继承人的费迪南大公,在帝国王室的秘密会议里被迫宣布,他与妻子索菲的孩子将放弃继承王位。

在那个讲究出身血统的年代,尤其对于哈布斯堡家族这样一个把贵族联姻作为统治手腕的家族,断然无法接受索菲这样出身贫民的女人成为王后。但是费迪南爱索菲,为了爱情,他愿意暂时妥协、以待转机。可惜他等不到那一天了。

整整十四年后的同一天,也就是1914年6月28日,费迪南夫妇来到了奥匈帝国侵占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族学生刺杀身亡。说来也巧,1398年的6月28日,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战役中输给了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亡国。可能正是在国耻日这天对萨拉热窝的访问给费迪南夫妇带来了杀身之祸。

史书上把费迪南大公遇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点。很多年以后,有人在狱中问那个塞族学生,是否后悔因为自己的行刺给欧洲人们带来了沉痛的灾难?这个学生回答,不管我是否行刺,该打的杖还是会打起来的,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借口。

费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在萨拉热窝遇刺,也只有在奥地利以外,贫民索菲才被准许和大公携手出行

之所以写这两个引子小故事,是因为要理解一战,就得知道两条重要线索,分别是:德国的崛起和巴尔干半岛危机。

老规矩,我不写流水账的历史,一战的过程大家自己去看百科。文章分上下两篇,为你解释:一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胜负手和对后世的影响。

如果你喜欢我的这种写作风格,不妨点个关注,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叁 得先从德国统一说起

德国在历史叫神圣罗马帝国,名字听起来很霸气,但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鱼腩一个,而且德国实现统一的时间比起英法俄都要晚,这个也不怪它,主要是地理环境太不友好了。东边是沙俄、西边是大陆霸主法国、南边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北边是大海,要想从海上搞点远洋贸易还得从英国人眼皮子底下国。

1914年,一战前欧洲局势图

这么个地理位置基本就是“缓冲国”的待遇了,周边的几个大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他们给德国的统一大业各种使绊子。当然德国人自己也不是很争气,没有什么国家意识。

当时的德国有多乱呢?我说个数据你感受一下:整个德国大约有300个诸侯国和1500个容克庄园,容克(Junker)可以把简单理解为诸侯国内部的自治庄园,主要是养奴隶、搞农业。300多个诸侯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普鲁士的出现。普鲁士作为德意志的一个诸侯国,偏居在北方,他们搞的是军国主义,有点像是我们古时候的秦国,全民服兵役,依靠军功升职。

但是光打仗厉害可统一不了领土,因为总有流氓进来捣乱,周边的俄国、法国、奥地利都不同意普鲁士的统一大业。这个时候,外交官出身的俾斯麦登场了。

俾斯麦这个人出身于容克贵族家族,但是当时的容克家族光靠种地搞农业已经活不下去了,都开始开办工厂了,俾斯麦老妈就是当地资本家的女儿。这就给俾斯麦的性格里注入了来自容克贵族的专制、凶猛和资本家的务实、逐利。事实上,俾斯麦后来的内政外交政策都有这种影子在,一切以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为先,需要凶狠的时候绝不手软、需要妥协的时候也绝不会放不下架子。

肆 俾斯麦的手腕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手段说起来也不复杂,对国内高举“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旗帜,外交上那是一通忽悠,用来争取外国势力保持中立。最后俾斯麦通过两场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对手分别是奥地利和法国。打奥地利是为了统一德国北部,这一仗打了一个多月就结束了,而且俾斯麦是见好就收,并没有谋求奥地利的国土,成功避免了法国的干涉。

干趴下奥地利之后,第二仗打的就是法国,当时法国一直在干涉德国南部的统一。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法国,这个国家一直都是欧洲大陆头号强国,典型的高富帅,但是在普法战争里,面对军事效率更高的德国人,法国那是被一顿胖揍,不仅给40亿的天价赔款,还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方给德国。

说起来也讽刺,这40亿的赔款就成了后来德国工业发展的启动资金,而割让的两个地方也有大量的工业原材料,也就是矿产。这可真是瞌睡送来了枕头,想什么来什么。

顺便说一句,我们小学课本学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阿尔萨斯的一个小村庄即将被德国人接管,法语老师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不完全是这样,阿尔萨斯的大部分人都是说德语的,而且这里是妥妥的德意志文化圈。不过这里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确实更喜欢法国一点,因为当时的德国搞军事化管理,干啥都不自由。

伍 可怕的德国

搞军事化管理的好处就是国家效率非常高,比如今天开会说修一条铁路,明天就能把沿线的居民迁走,后天就能就能开工,而且工期一天都不差。举国体制的这种方式,只要方向不偏差太大,往往都能收到奇效,德国就是这样。

德国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之前都是农业社会,没有历史包袱和既得利益集团,而且国家执行力特别高,各种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工厂和产业资本都能在德国落地,国家的工业能力一下子就起来了。我说个数据你感受一下:1891到1913年,德国的电气工业产值增长了28倍;另外,当时德国人还生产了全世界90%的合成燃料,化工产品出口占全世界的28%。

多说一句,你有没有感觉到这种经济起飞的推背感很像是我们国家90年代以后的进程?没有工业历史包袱、举国体制、超强的国家动员能力和执行力,看上去条件都是差不多的。再跟你说一个小秘密,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对外搞的产业转移,就是把低端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去,寻找的也都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还有现在的越南。

好了,说回来,当时的欧洲弥漫着一股“德国威胁论”的论调,这个也好理解,好比你有个邻居,家里贼有钱而且后台还硬,关键是满身的纹身还整天穿个BOY、叼着烟在你家门口晃悠,就问你虚不虚?

关键是德国人自己也觉得委屈,当时德国军力是陆军世界第一、海军第二,经济增长的爆发力同时期只有美国能媲美,但是由于起步晚,德国的国家地位不高、海外殖民地也少的可怜。所以德国总是想在已经心里发虚的邻居家门口再秀一秀肌肉。

陆 敌人的敌人怎么还是敌人?

当时那个局面下,那几个大国都明白跟德国人迟早要打一架。什么时候打,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是顺序问题。因为那几个欧洲大国都是帝国主义流氓,在全世界到处抢地盘、抢资源,相互之间也是有各种利益斗争。我简单说说。

先说英国。当时的英国如日中天,号称日不落帝国,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海军,舰队数量大概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加起来的两倍。但是英国陆军不行,所以他们奉行“离岸平衡政策”,就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绝对的霸主。欧洲大陆但凡哪个国家有扩张的野心,英国就搞谁,过去几百年都是死磕大陆霸主法国,后来俄国崛起了,又在俄国扩张的各个方向给俄国人添堵,比如在东亚扶持了一个日本、在中亚通过阿富汗阻击俄国、又在克里米亚直接和俄国人干起来了。现在呢,德国又崛起了,英国又把目标转到德国身上了。

再说说法国,它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作为陆权的代表,法国一直死磕英国,全方面和英国竞争。另外法国还有一个陆地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奥地利哈不斯堡王朝,后来改了个名字叫奥匈帝国。法国和德国也不对付,特别是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割了地、赔了款,这就让法德彻底结下了梁子。但是法国跟俄国离得比较远,中间夹着德国,而且还有共同的敌人英国,这就让法、俄很容易结成同盟。俾斯麦还在的时候,就各种挑拨法俄的关系,用俾斯麦的话说,“我最大的噩梦就是法国和俄国结盟”。

最后说说俄国,熟悉俄国史的都知道“钟摆政策”,就是俄国向一个钟摆一样从各个方向突破,然后寻找天然不冻港,但是他们又处处受挫。在东亚被英国的小弟日本给揍了,在中亚方向又始终突破不了阿富汗,在中东又面临奥斯曼土耳其和德国的竞争,在黑海打输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西线波兰方向又是面对德国的阻击。看上去唯一的突破口就只剩巴尔干半岛了,但,巴尔干可是个火药桶啊!

柒 火药桶

在这个地球上,能被叫做火药桶的地方还真不多,虽然不是什么好事儿吧,但是门槛也非常高,比如吧,首先必须要是一个经常打仗的地方,然后战略位置又要很重要,最好是个连接几个地缘板块的中心地带。最关键的一点是,得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比如地底下埋着石油或者特别适合搞大规模农业。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火药桶有四个,分别是:中东、克什米尔、顿巴斯和巴尔干,这几个地方都符合火药桶的基本属性。其它三个火药桶有空我会仔细说说,今天讲巴尔干。

捌 巴尔干火药桶

如果你玩地图类游戏选了巴尔干这么个出身地,那真不知道该恭喜你还是同情你。这块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它的东边能连接黑海和亚洲、西边是西欧、南边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彼岸就是非洲,也就是说,巴尔干是连接欧亚非的通道。

一般这种通道地区都有个特点,就是民族特别多,我说个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结构你感受一下:这里有土耳其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马扎尔人、波兰人、希腊人、马其顿人、罗马尼亚人等等吧。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巴尔干的地底下富含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这么个地方,必然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巴尔干在一战前基本都是奥斯曼土耳其在管,后来眼看着土耳其国力日衰,各个民族就在欧洲几个大国的撺掇下闹起了独立。尤其是俄国,对巴尔干的涉入非常深。

俄国人在巴尔干咄咄逼人,隔壁的奥匈帝国就慌了神了,因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领土就在巴尔干半岛上。而且啊,奥匈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我在《哈布斯堡王朝兴衰录》这篇文章讲过,自从欧洲兴起了民族主义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就接二连三的丢失国土,到了这会儿就只剩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了,而且匈牙利还一直想要独立,为了留住匈牙利,不得已把国名都改了,改成了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也就是奥匈帝国。可以想象,如果奥匈帝国控制不住巴尔干的局势,估摸着很快也会把匈牙利丢掉。

所以,在巴尔干地区,俄国和奥匈帝国是敌对的关系。而德国一直担心俄国太强大,自己被俄、法夹在中间,所以德国战队奥匈帝国。那法国自然就支持俄国了。

按道理英法这对冤家应该各占一边才对,当时他们俩因为争夺埃及殖民地已经搞得水火不容了。但是英国却意外的站在了法俄这一边,原因就是英国人更忌惮德国,当时的德国海军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谁敢动英国人的海洋霸权,英国人就找谁玩命。

还有两个国家也选边站了,意大利因为和法国在抢夺北非殖民地,所以他们站队德奥,而奥斯曼土耳其想要重新夺回巴尔干,光靠他们自己肯定是不行啊,土耳其相中了德国人,他们站队德奥,不过土耳其也是在看到德国人在战争初期把俄国那是打的屁滚尿流,才最终决定加入德奥同盟的。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两股势力,一边是英国、法国、俄国,他们签订了一堆相互帮助的协约,所以也叫协约国;另一边是 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意大利,他们结成了战略同盟,所以也叫同盟国,只不过意大利后来没有参战而已。

玖 打仗就是拼手速

我前面铺垫了这么长,就是想告诉你一个事实:一战爆发前的很多年,欧洲大国早都已经秣兵历马、准备干仗了,而且还结成了各种同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有一个利益点发生了战争,那就极容易爆发全面战争。

所以,在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以后,德国人立刻就开始了战争动员,因为按照他们的推演,奥匈帝国定会借这个机会攻打塞尔维亚,而塞族背后的俄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理,旦俄国参战,极大可能会和法国结成同盟。而且当时没有了俾斯麦的长袖善舞,德俄关系也是越来越差。如果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那将会是所有德国人的噩梦。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在你打到我之前,我得先把你撂倒。德国的手速非常快,在7月25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的6天后,也就是1914年7月31日,德国就对俄国宣战了,三天后,再对法国宣战,第二天德国进军比利时,根本没打算留下协商的空间。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开始紧张的战争动员,让各国首脑感到意外的是,征兵速度异常的快,甚至连奥匈帝国这样多民族的国家,士兵的到岗率也高的惊人。当时的欧洲人对这场战争的预估都非常乐观,觉得也就几周时间就打完了,所以年轻的男子们要抓住这个上战场的机会,或许有可能建功立业、走向人生巅峰。

在战争初期,各国的军事首脑也是觉得很快就把对手摆平,当时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德国的一个前线指挥部打报告请求更换老旧的打印机,居然被上头给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你再坚持几天,等回来再给你换吧。

总之吧,没有人会意识到整个欧洲都会被拖入战争泥潭里,尤其是德国人,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德国人就制定出了闪击比利时、法国的战略计划了。但是,当一战正式打响之后,一切又都和德国人想象的不一样了......

好了,这篇就先写到这里,关于一战的经过和胜负手,我们下一篇再说。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吧。


上一篇:壬寅虎岁运气如何?
下一篇:赵孟頫的鹊华秋色:真美呀,可我回不去了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