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1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听室,文澜读书岛第116期《世间的小儿女》阅读分享会准时开始。本书的作者、被媒体称为“野生作家”的陈慧专门从余姚梁弄赶来,和书友分享她的创作体会。4位书友倾情朗读了书中的《万年青》《大院里的阳光》《黄芽头》《二胡》的精彩章节。
一个“孤独”的异乡人
陈慧是一名70后,江苏南通如皋人,学历职高,当过裁缝,26岁嫁到余姚梁弄,成了菜市场的小摊贩。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为了谋生,把脸皮踩在了脚下。
陈慧说,来到梁弄前,没有想过要在这里生活。到了梁弄后,也没有想过要在菜市场谋生。因为性格比较宅,生活圈子小,没地方可以去,所以,为了排遣身处异乡的孤独,陈慧只好用文字来慰藉自己。2010年12月,她在QQ空间开始写一些短文,后来开了微信公众号“陈慧家的后花园”,断断续续写下数百篇散文。
2018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收集了她在QQ空间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33篇散文。去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收集了她的26篇散文。《世间的小儿女》出版后,入围2021浙版好书年度榜、2021文学报年度好书榜评选。
一个“粗糙”的女人
活动现场,陈慧向书友分享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走上写作之路的心路历程。
和表面的粗糙形成反差的是,她有一个细腻、强大的内心世界。她不喜欢把文学和写作任意拔高,而只把它当做生活的需要。在《世间的小儿女》自序里,她写道:“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与孤单,让我这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
于是,白天她在梁弄的菜市场里摆摊,晚上就沉下心来写自己的文章,“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缺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我在前路上取暖。”
从热腾腾的生活中来,到真善美的世界里去。陈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世间的小儿女,她和别人一样拼命努力,认真地对抗着艰辛的生活。闲暇之余,她活在自己的热爱里,把写作当成一个爱好和一种坚持,去填满生活和内心的洞。
阅读中有一个“理想国”
每天凌晨,推着小车出门卖货,她总不忘带上一本素材本,把听到看到的趣事记下来。从这些五光十色的现实中取材,她写出了温暖又有力量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小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故事。从风水先生茅永宽,到孤独老人寿二爷,从酒鬼的一双子女锦玲和锦宁,到喜欢看书的和儿叔叔,从拉二胡的鲍爷爷,到种了一院子万年青的乔二奶奶,无不鲜活生动,栩栩如生。
现场的书友一致认为,这本《世间的小儿女》,细节生动,语言流畅,主旨深刻,文风亲切、温馨、感人,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让人读来跃然纸上。
对于书友的赞誉,陈慧说:“因为我是摆摊的,我写了这些文章,所以大家都觉得好不容易。但我觉得没必要这样看。人生来平等,爱好也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活在这个世上,人需要找到一样东西支撑自己的心灵,不然会焦虑和内疚。读书和写作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可以让我放松下来。当你走进书里,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写作,里面还是有一个理想国的。”
一次坦诚的互动
陈慧的分享简短有力,观点鲜明,温暖朴实中带着力量。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书友,并坦诚地回答大家的提问。
Q:书中讲述的是否真人真事?
A:书里的故事都有生活原型,但肯定不是照抄生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为什么大家对我的书有共鸣?因为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在这两本书中看到你们的生活中差不多的人。这就是书打动别人的地方。这些人物有原型,但又不是原来那个人了。我们不必去计较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人。
Q:我在你的书里读到人物悲凉的一面更多,为什么?
A:你说这本书的基调是悲凉、灰色的,我不这样认为。就拿《万年青》来说,你难道没有看到乡亲们的善良吗?一个女人孤身一辈子,在你眼里是悲苦,但在她的眼里是坚守,是爱情。它是甜的。乡亲们都可以种万年青,但是他们没有,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帮助她,让她不感到寂寞,让她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没有抛弃她。这就是善良。
嫁到梁弄来以后,一天下雨,我和小姨聊天,聊到外婆家一个邻居,叫王二奶奶。她是个大家闺秀,因为成分不好,孤零零一人过了一生。在外人眼里,这个人好可怜。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吧?比如我,不在乎穿什么衣服,但喜欢吃地方特色小吃。五星级的大烤鸭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幸福,街头的一个烤串,我就可以乐上天了。
非常高兴你能看得这么深刻,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从悲凉的故事中看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Q:你有没有以后继续出书的计划?
A:我没有计划。这两本书也不是我的计划。我这人相信缘分,有些东西随心就好。出书跟出名对我的生活影响都不大。我依然是菜市场的小贩,依然很平淡地看待这个事情。我也一直奉劝身边的人,不要把文字看得有多高。文字是为我们所用的,不是牵着我们鼻子走的。
Q:你会从书籍的阅读或从互联网获取素材吗?你怎么去选择阅读、写作的内容?
A:首先,我不会上互联网去找东西,因为我本来就在海量的素材中间。我在菜市场,每天接触大妈、大婶、小媳妇,有无数可供我写的故事。互联网上的东西不如身边的这些东西来的亲切。
其次,大家对我的评论就是接地气。我就写身边熟悉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是写不完的。
第三,真正要沉静下来,还是要看书的。不是说刷手机视频不好,但如果你刷3天视频,跟看3天书比较,那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以前大家都没有现在这么浮躁?因为那时候阅读很广泛。
“人总是要把生活先安顿好,再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出书写书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这就跟插花、画画、瑜伽、唱歌、写字是一样的。”
“如果你真正喜欢文字和写作,能通过它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那自然无可厚非。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一个指望。但出书的意义不是为了给自己'镀金’,而是读者真正愿意读你的书,愿意把它推广和分享给身边的人。真正去感受到那些世间的真善美,这本书出得才有意义。”
“我从来不觉得写文章是一个多么清高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自己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否则我走在其中会迷失自我,我不想被这些所胁持。”
“我从来不感到焦灼,从来不会认为别人过得比我有多好。我只看自己的生活。在别人和我谈论幸不幸福时,我总说不要老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
“我不是一个'正规’的作家。写作素材都是从生活里捞出来的'干货’。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多阅读,从身边写起,比如童年和家乡。写出感觉来,再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
“如果每个人能多一些深层次的阅读,这个社会会更好。”
分享讨论中,这些“金句”不断地从快言快语的陈慧口中蹦出来,让我获得一次难得的“人间清醒”。这份忠于自我的勇气,着实算得上当下社会的一股“清流”。她的平和、纯粹和坦率,打动了很多现场的书友,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在简短但不失精彩的分享中,她谦虚通透的人生态度和富有个性的观点,惹得现场书友一阵阵认同的掌声和一波接一波的点赞。
写作与人生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最后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认为,写作是没有门槛的,不关乎文化、财富、地位。陈慧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写,你就一定可以。但是,写作又是有门槛的,它需要写作者有语言文字能力和观察生活能力。这些,陈慧做到了。她写出了流畅、朴实、感人的故事,写出了小人物的美好。
劳月指出,只有心里有美好,你才能看得到生活中的美好,写得出文学中的美好。陈慧从小被人收养,孤身一人远嫁余姚,结婚13年后离婚,整日在菜场、街头叫卖,生活在艰辛困顿中,但却没有被压垮。她的作品里虽然有悲凉凄苦,但一直洋溢着善良、温暖。她写的都是好人,让我们看到生活的阳光。
劳月认为,陈慧在出书和成名之后的坚守值得敬佩。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因贫贱而自卑,不因出名而自傲,在这个浮躁的功利时代非常难得。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陈慧的自信,值得大家学习。
这场紧凑的阅读分享会,让我看到了一个从热腾腾的生活里走出来的小人物的人生观,让我读懂了一个平凡却又高贵的灵魂。在写这些芸芸众生故事的时候,美好和温馨以及世间的平凡幸福都贯穿其中,也存在陈慧直白且通透的字里行间。当你能透过她的文字去领会到笔下的人物美好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积极的念想,体会到人生中真实存在着的美好阳光的一面,那么你就真正读懂了那些世间的真善美了。
陈慧用掷地有声的文字,呼唤我们去直面每个人自己的真实内心,努力从人生的悲凉底色中去看见生命的丰富美好和闪光的动人细节,能在遭遇彻骨寒意时仍能用心感受到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温暖人间烟火。
本文摄影:三叶草、风信子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