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2000年的一次军官会议上,有人疑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同意归还香港呢?香港对于英国那么重要,为什么要放弃呢?但随后一名英国上将的一句话让众人哑口无言。那么,他说了什么话呢?英国又为什么会同意归还香港呢?
有人可能会想,当年英国1898年“租借”香港新界的条约中写明了是租借99年,那么到了99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的时候归还不是正好吗?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信用问题,而是一个实力问题。
要知道,西方列强在崛起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租借”这一招,很多地方租借着租借着就成了他们的领土了。要想让他们遵守约定,还得靠实力,那么为什么英国这回就信守承诺,同意归还香港了呢?这本质上还是实力问题,要想理清这一点,就要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时代讲起。
曾几何时,英国也曾经分裂混战,积贫积弱,是一个几乎任人宰割的弱国,曾经被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反复劫掠,甚至被完全占领。直到12世纪以后,英国才在“异族国王”的统治下有了一定的地位,而此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对爱尔兰的征服,开启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16世纪晚期,英国乘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在“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逐渐崛起。同时,英国重视航海和科技,全力发展海军,又有英吉利海峡作为天然屏障,隔绝了欧陆的绝大多数战事,使得英国本土少有战火,英国也逐渐强大繁荣起来。
不过,英国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早在15世纪后期,西班牙就已经开始开辟新航路了,到了16世纪后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北非到西非,从南美到东南亚,到处都有西班牙人的身影。
西班牙自然不会坐视英国强大,再加上西班牙和英国在宗教问题上也有矛盾,两国最终开战,西班牙试图入侵英国本土,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被英国海军打得一败涂地。虽说此战之后西班牙没有马上衰落,不过英国海军能击败西班牙这个强权,也充分说明英国的海军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了。
到了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日益衰落,但英国又遇上了新的对手——荷兰。这个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拥有大量的海员和强大的海军,承载了欧洲大半的货物吞吐量,重创西班牙海军的关键战役——唐斯海战就是荷兰打的。
英国与荷兰打了几仗,都没能占到便宜,甚至荷兰海军反过来入侵了英国,封锁了泰晤士河一段时间。英国一时也没了办法,只得与老对手法国合作,从海陆两个方向进攻荷兰,荷兰扛不住两个强国的联合进攻,最终丢掉了大片领土,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成为英国称霸海洋的障碍。
然而,荷兰被击败以后大片领土归了法国,法国又趁势崛起了。这个对手可比荷兰难缠得多。法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和大量的人口,同时也有强大的海军,不断与英国在海外争夺势力范围。
18世纪中期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大片殖民地,但法国不久后就以牙还牙,全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让英国最终失去了北美的十三州殖民地。法国大革命期间,英法两国更是战争不断,英国本土都一度面临着被登陆的危险。直到1815年,当滑铁卢的硝烟散去之后,英国的霸权地位才终于尘埃落定。
但“前门去虎,后门进狼”,英国刚把法国打趴下,就发现欧洲大陆上又崛起了一个敌人——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受益的可不仅仅是英国,俄国也靠着击败拿破仑获得了在欧洲大陆的强大影响力,一度成为“欧洲宪兵”。俄国沙皇甚至有了“建立第三罗马帝国”的设想,试图攻下君士坦丁堡,彻底消灭腐朽的奥斯曼帝国。
英国自然不能让俄国达成这个愿望,和法国联合出兵,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登陆,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英法最终获胜,俄国被迫放弃了自己在巴尔干的扩张成果,并在战后陷入了剧烈动荡,英国又打垮了一个对手。
此后,英国的国力似乎达到了鼎盛,在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双重加持之下,英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头号强权。这一时期统治英国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成为了后世许多英国人怀念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英国殖民者的触角伸向了全世界,几乎每个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而那个长期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大清帝国也被英国轰开了国门,被迫开放贸易。虽然清朝的经济规模依然大于英国,但世界影响力显然完全无法与英国相比,更何况清朝统治者自己都向英国屈膝求和了。
英国的科学技术此时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殖民地也最为广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代“日不落帝国”,英国在欧洲有直布罗陀和马耳他,在北美有加拿大和巴哈马,在南美有圭亚那和福克兰群岛,在非洲有从开罗到开普敦的广阔殖民地,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亚洲有印度和马来亚,还有此前从清朝手中夺取的香港。一时间,英国风光无限,但在这辉煌中也隐藏着危机,英国的下一个对手正在英国人沉浸于荣光的时候悄悄发展着。
1871年,群雄割据了数百年的德意志诸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到了19世纪末,德国就已经在各个领域向英国发出了挑战,也要夺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在大洋的彼端,美国也在迅速崛起,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体量就已经超过了本土狭小的英国。
同时,美、德两国又引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许多领域的科学成就已经超过了英国。而英国自身在布尔战争中损失惨重,却还是不得不同时与美、德两个强国较量。
1914年,英、德两个世界强权的较量终于全面爆发,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为了彻底打垮德国这个恼人的对手,四处许诺利益拉关系,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反德联盟,而德国一方的盟友只有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三国。即便如此,英国也在四年苦战之后才最终击败了德国,战后的德国被肆意宰割,但英国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强权了。
英国在一战后再次获得了大片殖民地,并建立了自己主导的中欧和中东秩序,但表面上的风光无限并不能掩盖内在的衰落。战后的英国缺乏青壮年工人,缺乏硬通货,并且负债累累,各个殖民地的离心力也大大加强,战后不久,早已对英国残暴统治心怀不满的爱尔兰人就发动了大起义,脱离了英国。
此后的英国也没有能力遏制德国的再次崛起,最终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英国在二战中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与盟国一起再次击败了德国,夺取了战争的胜利,并在战后成为了五常之一。
但这已经是英国最后的辉煌了,二战后的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急剧衰退,各个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浪潮,“英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也脱离了英国,而英国已经无力镇压,英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被美国取代。英国人自己也无奈地调侃:“英国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却输掉了世界。”
早在二战后,英国国内就已经有人认为香港可能不保,不如早日交还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英国便开始与中国积极接触,1950年1月6日,英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此后朝鲜战争爆发,中英两国在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和联合国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冲突,最终没能正式建交,只是互设了代办处,香港问题也就暂时被搁置下来。
朝鲜战争后,美国对新中国极为敌视,派出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英国作为美国盟友也跟着对新中国进行封锁,但英国自身也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心怀不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英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在方方面面封锁中国,而是放宽了贸易限制,有意留下了几个“窗口”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这些“窗口”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香港。
此时的香港作为中英贸易之间的“中转站”,迎来了又一波繁荣。这也是建国之初没有马上收回香港的原因,因为香港本身能发挥“窗口”作用,并且香港早晚是要收回来的,繁荣一些也好。
1972年,就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中英两国正式建交,毛主席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而英方也表示可以归还,但需要让政权平稳交接。但到了80年初,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成为英国首相,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又变得强硬起来,提出了种种要求。但邓小平坚决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撒切尔夫人最终只得同意归还香港,并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其实,撒切尔夫人有“铁娘子”之称,本身就是因为她极为强硬,当初阿根廷为了收复马岛,不惜对英国直接开战,撒切尔夫人都并不慌乱,而是沉稳迎战,最终击败了阿根廷,她又怎么可能被言语吓倒呢?真正吓倒她的,是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中国领导人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以及英国日益衰落的事实。
因此,在2000年的那次军官会议上,面对“为什么归还香港”的质疑,这名英国上将也提出了问题:“如果拒绝归还香港,你们谁去和中国人作战?”在场众人哑口无言,这就是英国同意归还香港的真正原因了。
正如之前所述,英国在辉煌时期夺取了香港,但此时“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早已过去,英国根本没有为了香港跟中国打仗的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的衰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崛起。香港的回归,也成为了中国复兴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