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阴阳学说的形成?什么是阴阳?
阴阳学说属于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知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属性关系的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的形成
甲骨文:阳日、晦月
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取象思维。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天文训》: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抑制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第二节:阴阳的特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中,代表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二)阴阳的相关性:应该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和同一交点的,既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三)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白昼的上下午。上午为阳中阳,下午为阳中阴。
(四)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五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居于上属阳,肝肾居于下属阴,心与肺,心主火,属于阳中之阳,肺主行水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的关系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交感、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
(一)阴阳的对立: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
(二)阴阳的互根:阴阳互根指阴阳互为前提,一方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脱离了一方,一方就不存在,两者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相互作用。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阴阳不断地交互作用形成阳光雨露,沐浴滋润万物,得以成长茂盛。
(四)阴阳消长: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中。此消彼长,彼消此 长,动态平衡。
阴阳互为消长:阳长阴消从寒冬到春暖,再到盛夏。阴长阳消:从暑热到秋爽,再到严冬
阴阳同消同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五)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六)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以“自”为核心,依靠内在的自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和”
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第三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头为诸阳之汇,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藏精气 静 属阴 六腑传精气 动 属阳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1)阳偏盛--阳盛则热。(2)阴偏盛---阴盛则寒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1)阳偏衰--阳虚则寒阴损及阴(2)阴偏衰-阴虚则热阴损及阳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 确定治疗原则方法: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5、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分析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咸--涌泻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