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脱口秀大会》第5季,曹鹏医生在淘汰感言里谈到对脱口秀的认识时说:喜剧与医学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这给了脱口秀提升层次的一个定义,让人觉得,说脱口秀,也可以崇高。
我关注脱口秀大会,是两年前罗永浩的“脱口秀首秀”,我把他的那段脱口秀视频放进了这篇《罗永浩上演真还传,很多人却深陷网贷深渊》的文章里。我觉得脱口秀这个节目挺好。
我打小就喜欢语言类节目,一直持续至今。喜欢语言类节目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口语表达一直有问题。自小时候起,我就对我的“说话”能力深感自卑,老觉得自己说不出一句囫囵话,常常想要表达一个意思却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或者没有勇气说出想说的话。这种表达不出的问题我至今存在,却不再感觉自卑。“讷于言”就讷于言呗。
这里,我来盘点一下这些年,我所喜欢过的语言类节目。
最早我所接触的语言类节目,我觉得是评书。百度百科上对评书的释义是:评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前,我家还没有电视,但家家户户的土墙墙壁上,都挂着一个广播,最让小孩子感兴趣的,就是每天中午有半小时的评书联播时间。关于我听评书的感受,我写在了《老家瓦檐下斑驳土坯墙上歪歪挂着的那个广播喇叭》里。
有了电视后,最喜欢的语言类节目当然就数相声和小品了。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源于华北,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
侯宝林、马三立那代相声表演艺术家的相声作品对于我来说已经时代久远,马季的相声赶上过末梢。真正听得多的是姜昆、侯耀文,最喜欢的是冯巩、牛群的相声。后来相声势弱,以为像评书一样就没落了。没成想郭德纲横空出世,德云社让相声得以中兴。西安的青曲社也小有成就。
而小品却在我的关注范围中没落了。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陈佩斯、赵本山、赵丽蓉、潘长江、宋丹丹等人为小品开拓出一条大道。那些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最期待的节目就是小品。那些经典节目至今让人回味,我甚至都能背诵好些台词。
1993年,新加坡举办了首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华语辩论的最高赛事之一。本项赛事于1993年首创,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2007年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并于2011年永久落户青岛。
虽然没赶上看1993年那次的电视比赛,但辩论实录的书《狮城舌战》让我和我的同学为之疯狂,之后几年的比赛我们追着看。优秀的辩手像蒋昌建、林正疆、路一鸣等让人不得不叹服口才可以如此之好。
但几届之后我就没有再持续关注,可能是辩题失了吸引力,也可能是赛制失了吸引力。
然后就是央视出了一个节目,叫《实话实说》,主持人是小崔。
李伯清的散打评书,用四川话表演,在川渝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概很多人都能说几个出自散打评书里的段子,以博人欢笑。如今已经75岁的李伯伯(网上人们对他的亲昵称呼)仍然活跃,宝刀不老。
当小崔离开央视,再难见到他独特的笑和幽默。我就常常看一看《锵锵三人行》。《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出品的著名谈话类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主持,一起针对热门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研究。锵锵于2017年9月12日停播。
窦文涛看似是那种很圆滑的江湖派,实则他的插科打诨往往能把所聊的话题引向纵深,让观点多元化。我最喜欢的组合是他与梁文道、许子东的三人谈,知识面、知识深度、说话能力都很厉害。有梁文道的书生气,许子东的学究气,碰到窦文涛的痞子气,话题就雅俗共赏了。
最后说回脱口秀大会。《脱口秀大会》是一个脱口秀竞技节目。节目根据每期节目话题,以不同的视角切入,用专业的喜剧创作能力进行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同台较量,争夺年度“脱口秀大王”桂冠。
脱口秀,是“Talk Show”的音译,直接的意译就是“说话展示”,即让会说话的人说话给大家听。李诞说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我觉得还行,你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给大家听,你也可以说给某一个人听。你可以注意观察,我们身边总有人说话很讨喜,也总有人说话会惹人笑。
我全程看过《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现在到第五季,我觉得挺好笑的。不过在期待笑点的同时,我也希望能有知识点可供学习,有观点可供谈论。
这就是我观看语言类节目的一个非大众原因,你不能让我一笑了之就完了。
可是,似乎能让人说的话限制越来越多,祸从口出的情况每每让我心生悲情。一些说话的节目被砍掉,内容被剪掉。人们越来越敏感,稍不注意就说错话了,还得为错话买单,代价沉重。索性就娱乐至死了。
如果让人只剩下肤浅的笑,语言类节目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倒是某些专家和某部发言人,说些话出来,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