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约2500年前,楚昭王在此渡江,忽然发现江中一物红且圆,大如斗。问遍满朝文武皆不识此物,使人请教孔子。
孔子说,此物乃“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遇,为吉祥之物,只有称霸者才能得到它。
于是,楚昭王得萍实之地被称为“萍实之乡”,这也就是江西萍乡的由来。
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圣人孔子便一直以这样的形式陪伴着萍乡人,何其有幸!
有幸的还有:这里还保留着一座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孔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虽历经重修,依旧矗立,实为难得。在我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它都是兴建较早的!
那么,萍乡孔庙又有什么样的渊源与特殊之处呢?
萍乡孔庙,文脉所在地所谓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夫子庙、文宣王庙等,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场所。
萍乡得名于孔子,因此萍乡历来也格外重视孔庙的建设。
唐武德年间(618—626),当时萍乡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现在市治所在地,在城南兴建第一座孔庙。
从始建至今,历经六朝风雨,更迭八迁,择建六地,重建12次,并大修14次。今日之孔庙,展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建之风貌,成为江南保存较好的孔庙之一,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以来,孔庙,也一直都是萍乡的重要文化地标。皇皇萍乡孔庙,藏着悠悠文脉,其在萍乡人心中占据崇高的地位的同时,被一直被认为是萍乡文脉的所在。
这不是空穴来风。据宋代刘清之《县学记》载,当时萍乡孔庙有房屋一百多间,设礼殿、明伦堂、经阁、斋舍等。而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于绍煕五年(1194)来到萍乡,士人请他参观孔庙并请他写记,叹曰:“美哉子澄(指刘清之)之言也,请君日诵时省之,则亦无以吾言为矣。”
正是那个宋代,萍乡就出了进士61名。据志书载,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萍乡人口不过五万出头,由此推测,整个宋代萍乡区区几万人,却出了这么多科举佼佼者,可见萍乡文气之重,文脉之旺。
此后历代人才辈出,可以说,萍乡“硕儒鸿生”离不开当地孔庙潜移默化的滋养。
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一直伴随着孔庙在这里被传承,以至于清道光二年,时任萍乡知县黄浚在看到这里“弦歌遍城,书香盈门”后,悠然写下“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人无横剑习,家有读书声。”
这是孔庙之于萍乡所带来的文化力量,千年以来,亦是如此。而“千年历史”,也是它所被瞩目的特殊所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唐太宗诏令全国兴建孔庙以来,世界各地有孔庙2000余座,国内有1600余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300余座。而在我国已知22座孔庙中,它的兴建也是比较靠前的。
如果按资历排辈,萍乡孔庙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萍乡孔庙,南正街的记忆明代简迪在《重建县学记》载,当时萍乡孔庙建有大成殿、明伦堂、棂星门、东西二庑,还有讲堂、斋舍、筑、圃、司、教之宅。
清康熙年间萍乡知县孟宗舜《重建萍乡县学记》载:“孔庙规模壮丽,栋宇峥嵘,圣贤昭布森列。”
历代以来,萍乡孔庙在规模上都有着毋庸置疑的恢弘。现如今亦是如此,在经过不断修缮后,孔庙似乎更为雄伟壮丽。
现存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是棂星门、大成门(含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附属建筑有训导斋、明伦堂。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占地面积5008平方米。与现代建筑相比,孔庙端庄含蓄,美轮美奂。
大成门和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当来到大成殿,石质雕花柱础支撑十根描金柱,殿中主祀神位设有砖石须弥座,上立孔子像,温良恭俭却有威仪。
同时,殿上还悬着一块刻有“道冠古今”的横匾,寓意孔子的道义称冠于古今。
旁边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立儒说施仁爱传德政授弟子万世师表”,下联是“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千秋圣人”,充分总结了孔子的一生和功绩,显示了萍乡人民对孔子的极力尊崇。
如今,焕然一新的萍乡孔庙,琉璃溢彩,凤尾生辉,铜铃声播弄风,葫芦高耸揽云,木格门窗透亮,红粉砖墙呈幽……
伴随着南正古街的改造,作为核心的文化景观,也是这条街上亮丽的文化地标。
地标是记忆,也是属于南正街的记忆。
要说起南正街,那必定是萍乡人的老记忆了。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曾经萍乡县衙的所在地,与一弯水、一座城、承载着萍乡的记忆,还带着浓浓的乡愁。
如今南正街,也旧貌换成新颜,风景依旧独好,有人说道:“南正街真的回来了!”
于是,在这里,你仍然可以感受着童年生活,徜徉在古街古巷,与孔庙、石拱桥不期而遇,偶尔从巷子里传来黄海怀的琴声......
这一切,都是南正街的记忆!这一切,萍乡孔庙也一一看在眼里,作为这一带的历尽沧桑的“年长者”,它用肃穆与庄重,传输着文化气息,迎接着南正街飘来的每一份惬意与欢乐。
连同孔庙,这里自然是来萍乡不可错过的打卡之地。
当你参观完、朝圣完孔庙,再沿着萍水河走听到一曲《江河水》时,或许你能够感受到赣西这座城,带给你的文化魅力。
我是『楚秋』,我为您讲述江西,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