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红楼梦》|甄士隐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为何好人没有好报?

甄士隐是公认的大善人,对萍水相逢的落魄书生贾雨村,一出手就是五十两白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甄士隐与人为善、善好施,不但没有得到善报,而且得到了恶报。家业败尽不说,唯一的宝贝女儿还因被拐而从人上人跌落为人下人,并且早夭了。

红楼特别强调因果,也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到了甄士隐身上,就变成了善有恶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情节。在甄士隐的故事中,有四个重要人物:霍启、卦肃、贾雨村以及葫芦庙的小沙弥。这四个人,霍启是甄士隐的仆人,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小沙弥是甄士隐的邻居,贾雨村是受了甄士隐重恩的人。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善好施的人,平时与人为善,总会结下一些善缘。然而,这四个代表不同阶层、不同亲疏关系的人,在甄家遇到危难之时,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甚至落井下石。

这太不合常理了,也正是因为不合常理,才值得我们深思,才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甄士隐的乐善好施是真还是假。

甄士隐的善,只对读书人。

红楼的作者很狡猾,他只通过贾雨村体现了甄士隐乐善好施的一面,却没有描述甄士隐是如何对待其他人的。

这就像我们对人的了解,往往只凭自己所接触的那一面,就对人下判断,得出这人如何如何的结论。其实,人是多面的,只有全面地去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当然,我们没有机会去全面了解甄士隐,但作者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观花修竹、酌酒吟诗”是风雅之事,是读书人的专利。这个信息表明:甄士隐只和读书人交往,其他人都不在他眼里。

《中说··魏相》中说:“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交朋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择而后交,即先考察对方的人品,考虑是否可交,然后再进行选择。这是君子的做法。这样做不会有忧虑,不担心被朋友伤害。还有一种是先交而后择,根本不去考察,先交了再说,最终很可能多有仇怨,因为发现对方不够朋友。

甄士隐也是先择而后交,但他选择的标准却不是人品,而是读书与否。要知道,并非读书人就是善人,不读书的人就是恶人。俗话说得好: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甄士隐的交友标准,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结果。

强烈的分别心,是一种恶。

上面所说的四个人,霍启、卦肃、贾雨村和小沙弥,只有贾雨村是读书人。根据甄士隐的交友标准,他平时根本不会拿正眼看霍启、封肃和小沙弥,当然也不会去关注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更不会对他们释放善意。

从关系的亲密度来说,霍启、封肃、小沙弥与甄士隐非亲即邻,而贾雨村却只是一个萍水相逢的过客。对过客出手大方,却对身边人不屑一顾,这就是甄士隐强烈的分别心。

《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的就是不要有分别心。分别心一起,恶就产生了。

正因为甄士隐的善只对读书人释放,以至于他身边的人感受不到他的善,于是因为他的区别对待而对他有所抱怨。这种抱怨,会因他的落魄而转化为落井下石。

和甄士隐一样有强烈分别心的是贾宝玉:同样与人为善,贾宝玉的只对漂亮的人释放,尤其看不起为生活奔忙的婆子。可以想见,当贾府被抄,贾宝玉流落街头,将会有多少人对他落井下石。

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士隐看起来是个大人,但因为他有着强烈的分别心,实质上种下了诸般恶,而这些恶,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妻子和女儿,得到了恶报。

所以,因果循环、善恶相报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甄士隐。作者是想通过甄士隐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善恶的认知,我们不要浮于表面,别被表面的慈善所蒙蔽。甄士隐对贾雨村的帮助,看似扬善,实则助恶,因为他没有考察贾雨村的人品,却助他实现了抱负。同时,甄士隐强烈的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恶,正是这种恶,导致了他和女儿都不得善终。


上一篇:历史名人:李商隐为何让人看不懂?
下一篇:孙中山先生强调,学生军人官吏党员不能有完全自由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