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漫话春秋5:疲楚、弱楚、控楚,吴国对楚国的战略分析。

2023-05-06 21:54:03

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之战。此战不仅历史记载较少,部分关键地名亦难以考证,使得真相难以还原。但柏举之战并非一个经典战例那么简单,而是服务于吴楚大战略下,不可忽视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吴国大战略分析

说到楚争霸,最鲜为人知的必然是“疲楚战略”,但是要将此战略看成灭楚的制胜法宝,则明显有夸大之嫌。

“疲楚战略”作为国对楚大战略的一环,其主要针对大别山东麓的争夺。由于大别山的阻隔作用,楚国无法将淮河与长江连为一体,无法做到南北向支援,处于外线作战的境地。吴国则可通过运河,在任意一个战场上投入兵力,而楚国只能被动应对,提前集结主力,非常容易顾此失彼。

提出疲楚战略的伍子胥

吴国利用楚国这一点,反复骚扰楚国背靠大别山东麓的据点,实则攻击淮河、巢湖,这些楚国鞭长莫及的地带。楚国若想反制,则必须收缩防线,适当放弃大别山以东的据点,将兵力集中于淮河沿线。由于当时的长江水运尚不发达,楚国又占据上流优势,吴国不可能在这个方向取得进展。

楚国在大别山东麓的据点

经过连续的战斗,吴国将楚国势力逐回大别山西麓,彻底控制了淮河下游,保障了运河的安全畅通,虽然打开了进入楚国腹地的通道,但也需要直接面对楚国的主力。以吴国的体量是不可能消灭楚国的,即便保境自守,也要面对与楚国的长期拉锯,不仅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还会消耗吴国自身实力。那么吴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就涉及到了吴国大战略的设计——疲楚、楚、控楚。疲楚已经实现的情况下,想要弱楚、控楚,就必须寻找一次机会,将楚国主力彻底击溃。

二、柏举之战

蔡国灭沈,终于激发了楚、蔡、唐之间的矛盾,蔡、唐联合吴国进攻楚国。

主流认为吴军在义阳三关(此处为了表述方便,采用现代惯用的称呼)舍舟登陆,这一说法明显有误。楚国在方城屯驻重兵,而且方城离义阳并不远,再加上楚国一贯重视淮河流域,情报工作不应如此差劲,吴军已接近方城,楚军居然毫无反应,坐看吴军穿越三关,非常不合常理。

左传记载,吴军在淮讷(即淮河某弯曲处)登陆,自豫章入。据其他相关记载,吴楚在大别山东麓的争夺战中,多次出现豫章的地名。另依沈尹戍迂回行动“及息而还”,未与吴军发生接触。可知,吴军是在鄂豫皖交界的某处,穿越了大别山。这一地段一直不利于大军行动,直至三国时期,才由贾逵开通一条路,用于攻击武昌。

郢都、方城、息之间的距离,以及吴军登陆地区(红圈)

此举深合孙子兵法要义,千里行军行于无人之地。在楚军还在方城严密监视淮河上游动静之时,从淮河中下游盲区,突然转向,突袭楚国腹地,与楚军沿着汉水对峙。

此时,沈尹戍提出出方城,毁吴军粮船塞义阳三关的迂回夹击策略。后人常以此为良策,指责孙武冒险。殊不知从方城至吴军辎重距离千里,更何况汉水北岸以被吴军占据,楚军传递情报只能从淮河绕方城至郢都。在没有无线通信的古代,进行如此大范围的机动,根本难以做到精密配合。处于内线作战的吴军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打还是撤退,甚至可以掉头伏击沈尹戍。沈尹戍还一厢情愿的认为封堵义阳三关,可以断绝吴军退路,而实际上吴军并不需要经过那里。

沈尹戍出发后,武城黑以“彼木我革,不利久”,史皇以抢攻为由,劝子常单独攻击。孙子兵法曰,“以利诱之”,武城黑、史皇所说的蹩脚理由,根本不足以让久经战阵的子常会认为有什么可图之利。但是子常还是率先发起攻击,那么利在何处?

柏举之战示意图

吴楚夹汉对峙,若吴军右靠大洪山,面对汉水。楚军只能由汉水下游渡江,将吴军往北赶,并不能切断吴军后路一举歼灭。按照常规,吴军作为远来之师,寻求速决,进而向汉水下游机动,就会远离大洪山的掩护,楚军则可趁机插入吴军右翼,从北向南,将吴军赶向汉水、清发水、长江汇聚的沼泽三角地区,逼入死地。子常必然是看到了这一有利态势,才会下定决心,主动出击。

但是楚军进攻路线与败退路线却是大不一样的。楚军由柏举败退至清发水再至郢都,是一条直线。进攻路线则是自小别至大别,大别至今位置无法确定,小别即是小别山,在今湖北汉川市汉江段南岸。也就是说,楚军渡过汉水之后,往南进行机动。吴军也未直接向东,经清发水向柏举撤退,而是向南撤过汉水,进一步深入沼泽地带。

汉川段汉江南岸地形

子常抓住机会,连续三次打击吴军,吴军则借小别至大别,一连串山势的掩护,居然再次北渡汉水,跳出了沼泽地带。此时攻守易势,吴军背对开阔地带,而楚军背对沼泽地带。

子常自知大难临头,想抛弃部队逃跑,被史皇劝阻,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追击,终于进入了吴军的预设阵地——柏举!

三、吴国大战略失控

吴军占领郢都,消灭沈尹戍后,楚国已无抵抗力量。此时,吴国最明显的选择有二:一是掳掠一番,然后撤退;二是直接占领楚国。如果选择掳掠后撤退,楚国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吴国还会面对楚国的压力;如果直接驻兵占领,则兵力不足。最终阖闾选择直接占领,随即在秦、楚、越及内部叛乱,四方夹击之下,不得不撤回吴国。

伍子胥掘墓鞭尸

事实上,吴国还有第三个选择。伍子胥在入吴之时,将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一起带到了吴国。吴国可以通过疲楚,控制淮河下游,进而决战弱楚,最终扶植傀儡控楚,形成吴楚背靠背的联盟,这才是最佳选择。然而阖闾入郢后,不仅未能扶立白公胜,还羞辱楚国宫室,点燃楚国人的复仇心理,将楚国人推向了楚昭王身边,最终使其得以复国,控楚战略未能实现。


上一篇:枳璞
下一篇:(新编聊斋)麻将迷 娄炳成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