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历史并不是你想象一样,所以你必须细致了解后,方能了解一段不一样历史。
安史之乱作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重要事件,所以不少人觉得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就等同于这次事件结束,然而这件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安史叛军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内部始终能稳定,导致谁都不服自己,认为自己能当头,因而才会出现安禄山被安庆绪杀、安庆绪又被史思明说啥,史思明又被史朝义说杀。
安史叛军从开始搞事起,并没有一个绝对能镇得住场面的能管住所有人,因而上层才会接连出现领导人更迭,既然领导人更迭,肯定会知道底下人心不稳,史朝义在成为老大后,内部已经基本上分崩离析,由于内部不稳定,导致谁都不相信谁,史朝义为了稳定局面,发动了几次战役,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最终导致底下人群起而反。
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人看情况不对,直接投降了朝廷,史思明瞬间懵逼,这些货不拆我后台,唐朝中央政府看到这群安史叛军前来投降,高兴坏了,直接将为首几人册封为节度使。
田承嗣:魏博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6州。
李怀仙:卢龙节度使,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李宝臣:成德节度使,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河北省中部。
这三个节度使控制范围,被称之为河朔三镇。另外就是一代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松,安史叛乱爆发的时候,参与了安史叛乱,所以他看到史朝义失败局面没办法避免,所以他以四州为资本投降唐朝,唐肃宗大喜将其封为六州节度使,他的控制地为:相州、卫州、贝州、刑州、洛州。
从中可以看出,安禄山过去地盘其实没回到唐朝,而是被唐朝中央政府以收买人心名义将其送给了那些投降过来的将领。
其实,只要你能管住这些人问题压根不大,然而唐朝中央政府没办法管住这群人。导致这些人成为军阀拥兵自重,在自己地盘搞小九九,唐朝中央政府休想插手我们的地盘。
所以,我觉得安史之乱并没有被平叛,反而以另外的名义延续下去。
唐朝和藩镇共存,十分无奈历经安史之乱的唐朝,已经没有足够力量平定河朔三镇,所以他们只能忍受这些军阀存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唐代宗两人耗费了大量精力才平定安史之乱,既然耗费了大量精力肯定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为了加强官军战斗力,所以他们将防守西域的军队调动回来。
2、由于官军战斗力不强,唐肃宗不得不找回纥借兵平叛。
3、大量地盘被安史叛军控制,导致唐朝财政压力极大,毕竟大量地盘不属于唐朝控制,所以他们就没必要继续缴纳赋税。
从上可以看出,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平定叛乱动用了手中全部力量,可就算如此,依旧没有办法搞定安史叛军。
可以说,如果不是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几人叛变,安史叛军还真有机会推翻唐朝。会有这个结论,主要是那时候唐朝距离灭亡就差一步,所以他们为了胜利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下去,所以他们在知道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几人打算投降,直接大手一挥同意,毕竟在唐朝中央政府眼里只有活下去才有翻盘的可能性。
唐代宗登基以后,问题不少,压根没空制约河朔三镇唐代宗知道以当时唐朝的实力,压根没办法完全镇压安史叛军,所以他为了唐朝彻底崩溃,因而他们停止战争发展经济,这样自己才有机会重新恢复盛世。
所以,唐代宗觉得只要河朔三镇安份点,那我就先把这个事情搁置下来,等自己恢复元气以后,在一举收复河朔三镇。
唐代宗的想法是不错,但有问题,就是外部实力已经知道唐朝衰落,肯定要来敲竹竿,从而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1、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对西域、河西走廊发动进攻,经过一番努力后,这两个地区被占领,占领这两个地盘后,他们并没有满足,而是对长安产生了兴趣,在泾州刺史高晖带领下对长安发动进攻,唐代宗知道这个消息后迅速出逃,吐蕃占领长安
2、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得到迅猛增长,这伙人有了势力便想着要风得雨,因而对于敢于跟自己唱反调的迅速将其干趴,李光弼作为唱反派代表人物,知道宦官势力对自己厌恶万分,所以他坚决不愿进入中央,觉得自己一旦进入中央,肯定会被宦官势力搞死,所以他坚决不愿进入中央,唐代宗对李光弼也放心,觉得这家伙存在是个定时炸弹。
3、李光弼还算安份,跟李光弼一起平定安史叛军仆固怀恩,先是看到李光弼艰难处境,接着又被宦官陷害,迫使其联合吐蕃、回纥军队一起跟唐朝军队叫板。
唐代宗直接被吓傻直接出逃,郭子仪在这时候站了出来又一次拯救了大唐。
几次叛乱,导致唐代宗压根没精力管河朔三镇,毕竟自己死活都没办法保证,我还有空管其他事情。
唐代宗以后的君主,也想过平定河朔三镇,然而他们的付出并没有成功藩镇割据本就影响中央稳定,所以唐代宗以后君主,确实也想过平定河朔三镇,两次努力并没有成功。
那么是哪两次努力?
唐德宗本打算削藩,却导致了中央内乱唐德宗在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拒绝了他儿子李惟岳成为成德节度使请求。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唐德宗打算削藩了。李惟岳一看没办法继承老爹职务,直接连同魏博节度使田悦一起造反。
可这依旧不算最糟糕,因为平卢节度使李正已儿子李纳也提出要继承亡父职务,他的请求依旧被拒绝,这样一下平卢节度使造反了。接着山南东道节度使、怀宁军节度使也相应造反了。
唐德宗一看这些节度使造反,直接派兵平叛,然而他派出的泾原兵也造反了,这样一来,长安又被占领了,唐德宗只能跑路。
很快造反的几位节度使分别称王称帝,其中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该次事件被称之为二帝四王之乱。
最后,这轮叛乱依靠李晟、浑瑊等人相互配合击溃各路叛军,唐德宗经过这番折磨后,下令恢复藩镇特权,从此以后,藩镇和中央继续友好相处。
唐宪宗曾经有降服过河朔三镇唐宪宗登基以后,唐朝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恢复,所以唐宪宗决定和藩镇干一仗。
第一个出来搞事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唐宪宗没有任其做大,而是迅速做出反应,他让高崇文、李元奕两人率领军队前去平叛,刘辟无力抵御战败被俘,最后被送到长安斩首。
其他节度使之所以出来搞事,主要是他们羡慕河朔三镇特权,他们希望能获得一样特权,所以他们才会出来搞事,好在唐宪宗没有任其瞎搞,而是迅速出兵搞定一切。
刘辟之乱搞定不久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在老爹去世后,没有等到朝廷任免通知,而是直接夺取了淮西的兵权,接着就跟朝廷干了起来。唐宪宗没有任其叛乱,而是判处了军队跟淮西作战,经过三年努力,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战败。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因其支持吴元济反叛一事,让其觉得中央政府不太好搞,所以他将自己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没过多久,李师道后悔了,直接率兵叛乱,唐宪宗迅速做出反应,李师道看到中央军大规模压境,内部产生了严重矛盾,最终李师道被杀死,唐宪宗顺利平定这次叛乱。
在极短时间能搞定三个藩镇节度使,这让河朔三镇那群爷彻底臣服。
然而,这美好的瞬间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派去的官员不作为,导致河朔三镇军阀很是不爽,不断给中央找事情。
唐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又一次反叛,唐朝接下来的皇帝没办法镇压,最终形成了军阀半独立,中央政府默认的情况。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