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寻找一段失落的安吉历史

2023-05-06 21:54:03

找一段失落的安吉历史

文/游文畅

安吉县的前身是故鄣县,故鄣县的建县历史相当悠久,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时开始。《史记·秦本纪》载:“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二十五年(前222)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丹杨郡,故鄣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县十七,……故鄣(县),莽(王莽)曰候望。”《后汉书·郡国四》:“丹阳郡(原注:秦鄣郡,武帝更名。洛阳东二千一百六十里。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新都郡)十六城,户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五百四十五。……故鄣(县)”《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也载:“汉孝武元封二年(前109),故鄣以为丹阳郡。”《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更记载秦始皇东游至会稽的途径之所:“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今属马鞍山)奏东安(原注: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疑为鄣县,或鄣(故),或笔误),余杭,柯亭南……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相互佐证,可知鄣郡及故鄣县(或始称鄣县)均为秦时所设。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当时的安吉地区已经十分繁华,成为郡治、县治的所在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单位。当时的浙江省分属会稽郡和鄣郡,但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所以安吉是浙江最早成为省级治所的地方。故鄣城即今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同治《安吉县志》注:故鄣城,《伍志》“在州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今俗号府头”),至今还遗存有当年土筑的城垣,以及大量的墓葬和文物,这足以证明这座城市当年的繁华、地位和作用。

从西汉到隋唐之际,安吉的行政区域经历了多次的拆分和合并,甚至撤销和重置。故鄣城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鄣郡迁治宛陵(今宣城),改为丹阳郡后,故鄣城由省级行政中心降为县级行政中心。事见汉志,《汉书》作丹扬,《后汉书》作丹阳,《晋书》作丹杨,以山多赤柳故也。故鄣县虽为县级行政单位,但范围相当大,相当于现在一二个地级市那么大,不仅包括今安吉县全境,还包括今长兴县、安徽广德市以及郎溪县部分。到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又分故鄣县南北另置安吉县和原乡县。安吉县县治在天目乡,即今孝丰镇一带,故鄣、安吉两县并存。根据《吴兴记》引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注”云:“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拒逆,汉朝嘉之,分故鄣县南北置。”故鄣及其所分出的县仍属丹阳郡。“安吉”是出自《诗经·无衣》里面“安且吉兮”的诗句,为汉灵帝所赐名。至此,“安吉县”这个县名首次出现,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只是当时“安吉县”与今“安吉县”所代表的区域范围不同而已。与安吉县同时分设的还有一个神秘的原乡县,说其神秘,是因为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任何翔实资料记载其区域范围及县治所在地,根据司马彪《续汉书》只知道其在故鄣北境。

吴宝鼎元年(266,吴主孙皓年号)正月,置吴兴郡,《三国志》:“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即今湖州)。”故鄣、安吉均改属吴兴郡,此见孙皓诏曰:“今吴郡阳羡(今宜兴)、永安(今属德清)、余杭、临水(今临安)及丹杨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今属湖州),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孙皓父孙和之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

南北朝到隋唐曾经多次废除和撤并故鄣、安吉两县,宋(指南朝刘宋)复分故鄣置绥安县(旧唐志:绥安唐改广德),隋开皇九年(589)平陈(陈朝),大加并省,乃以余杭、临安(晋改临水曰临安)、於潜,又并武康隶杭州,并故鄣、安吉、原乡入绥安,隶宣州(吴兴郡废)。故鄣县在这一次的并省之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之后再也没有重回过。若以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算起,故鄣县历时800余年;若以前109鄣郡更名丹阳郡,迁治宛陵算起,故鄣县历时近700年。其中,王莽当政时期,故鄣县还曾更名为“候望”。

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复置安吉县,这次安吉县的范围就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安吉县除去北部原荆湾乡、高禹乡、南北湖乡等地,县治仍在天目乡。安吉县名从此再没有变更过(除了明朝在本县范围又分设的孝丰县),但县治却经过数次迁徙。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鄣郡迁宛陵后,故鄣城就逐渐衰落,这可能同西汉初吴楚七国之乱有关。传说吴王刘濞在安吉境内开矿炼铜,私铸钱币,国除之后,鄣郡也不复昔日荣光。当然更可能是因为西苕溪的改道,安城西面的里溪应该就是西苕溪的故河道,也许当年的里溪是经过故鄣县城的,随着西苕溪的改道,故鄣县城而日渐衰落。因为故鄣县城的衰落,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复置原来诸县时,故鄣县未再出现,而将其大片区域并入南部东汉曾设的安吉县,所以安吉历史上习称鄣南。

因为西苕溪的改道和故鄣县城的衰落,附近有没有新兴的城市出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此消彼长,有衰就有兴。有一个地方曾经繁华过,但一直被历代的安吉地方志所忽略,这也是安吉县的发展过程中一段失落的历史。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常盘桓于安吉境内的皎然和尚,写有一首《兵后早春登故鄣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示清道人并沈道士》的诗:

新阳故楼上,眇眇伤遐眷。违世情易忘,羁时得无倦。

春归华柳发,世故陵谷变。扰扰陌上心,悠悠梦中见。

苍林有灵境,杳映遥可羡。春日倚东峰,华泉落西甸。

钟声在空碧,幡影摇葱蒨。缅想山中人,神期如会面。

别离芳月积,岐路浮云遍。正值入空门,仙君依苦县。

隳形舍簪绂,烹玉思精炼。事外宜我心,人间岂予恋。

身遗世自薄,道胜名必贱。耳目何所娱,白云与黄卷。

诗是写给昆山寺的清道人以及白鹤观的沈道士的,道人是和尚的旧称,故住昆山寺;道士是道教中人,故住白鹤观,这是有严格区别的。“安史之乱”于公元763年结束,兵后所指具体年份未知,但应在760年左右。诗中所称的故鄣是对安吉县城的旧称,就如吴昌硕的诗《鄣南道中》仍称安吉为鄣南一样。登故鄣南楼望昆山寺,这就确切地写明了皎然作这首诗时所处的位置。

根据同治版《安吉县志》“山川”:“昆山,《刘志》'在州东十五里昆山乡。其山绵亘数里,中有微凹,故又名马鞍山’。《吴兴掌故》'又名玉磬山’,《吴兴地记》云'安吉有昆山,梁(指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所建萧梁。或应为东晋时期,暂存疑)僧昙谛卓锡于此,得一璞,扣之有磬声,故名玉磬。又以玉出昆冈,名昆山’。”又“落石山,一名玉磬山。《刘志》'在州西三里顺安乡。高二百五十丈,周五里。与金钟相属下有李卫公庙……’唯据《伍志》'昆山寺初在昆山乡,唐乾元元年(758)移落石山下,赐额“天宁报恩光孝万寿寺”,则落石山之名玉磬当在此时。盖寺本在昆山,自移寺落石山,即以旧寺之山名新寺之山,揆之情事当有然者。盖其名已古矣,故今仍著之曰一名玉磬山。’”

另据同治版《安吉县志》“寺观”:“昆山寺,俗名横山寺。《刘志》'在州东十五里昆山乡’。《伍志》'初在昆山乡,唐乾元元年移落石山下,赐额“天宁报恩光孝万寿寺”’。”又“青山庙、水王庙。《刘志》'俱在昆山乡。’”“疆域”:“至归安县界五十里,以石门村为界,州城十里至陈村渡,又五里青山庙……”

昆山寺、马鞍山均在今递铺街道鞍山村。昆山寺旧址至今仍存,且另址又建昆山寺小庙一座。可见昆山寺虽在758年迁往安城村西面玉磬山(今当地人称李王山),但原址香火并未断过。昆山一名今当地人多不详,但马鞍山的称呼仍然延续至今,位于鞍山村与西苕溪之间,宛如屏障。据1984年版《安吉县地名志》,在溪龙乡徐村湾村境内,仍有玉磬山的山名和地名,玉磬山北麓、青山庙水库大坝下游有玉磬自然村。另还有青山庙遗址被水库所淹没。2020年,安吉县地方文献研究会的几位地方文化爱好者曾登上青山庙水库附近的玉磬山。登上玉磬山山顶,俯瞰脚下的水库、农田,只见玉磬山东北的山坞,四面环山,唯西面向西苕溪敞开一个缺口,宛如一座天然的城池。颇能感受皎然诗中“苍林有灵境,杳映遥可羡。春日倚东峰,华泉落西甸”的诗境。

又据同治版《安吉县志》“县治”:“《刘志》'旧治在天目乡,后汉时立,即今孝丰县址是也。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县令孔志道移于落石山东南。’嘉靖《浙江通志》'唐开元间,县令孔志道徙东北四十五里,后又徙城东南。’《乾隆通志》同。”根据这段记载以及上段落石山与玉磬山名称的渊源,我们可知刘志所说的落石山应指鞍山村的昆山或徐村湾的玉磬山,这与今孝丰镇的东北四十五里的距离大体相当。

所以,皎然望昆山寺、白鹤观所登的故鄣南楼应该在今溪龙乡徐村湾村,或徐村湾村与递铺街道鞍山村的交界处。那里有可以作为县治的天然城池,有相对临近的西苕溪水道,有林木葱茏的山脉,有旷远的西甸平畴。所以县令孔志道才会于公元738年将县治由孝丰(天目乡)迁到那里,也许在迁治之前,那里已经是一座繁华的集市,人家密集,寺庙、道观齐备,不然又何以将县治迁徙于斯呢?也许有人会问,皎然所登的难道不是老故鄣城(古城村)的南楼,或者是今安城的南楼吗?不是,因为古城村相隔较远,无法看到玉磬山的寺庙,而玉磬山在安城的西北,安城南楼是无法看到玉磬山上昆山寺的。而登上徐村湾村青山庙附近的玉磬山上,望南面鞍山村则是一览无余的。

明初刘佐在《重建安吉县治碑记》中说:“故治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唐开元中县令孔志道徙至城东,复徙于兹。”这一说法还是不太准确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县治迁到玉磬山东南,即今递铺街道鞍山村与溪龙徐村湾村交界,最早也应该在乾元元年(758)始移今安城。因为无缘无故不会迁移一座寺庙,为何要将昆山寺迁往安城玉磬山,这同县治的迁移有密切关系。因为县治在这前后迁往安城,所以要将昆山寺迁往安城玉磬山。也就是说县治不是“寻复”即迁安城,而是在鞍山村与徐村湾村一带淹留了达20年左右,这比建国初梅溪镇作为安吉县县城的历史要长得多。


上一篇:悬挂了1700多年的对联,上下联各7个字,点醒了无数游客
下一篇:小雪[七绝]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