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从937年建国到975年被北宋灭国,历时只有38年的时间,中间传三世经历了“一帝二主”。一帝当然就是开国皇帝李昇,二主就是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他是李昇的长子,继位后在后周的威胁下,不得已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历史上一般称其为南唐中主。
李璟政治才能很一般,文学才华却非常不错。他好读书,多才艺,经常和宠臣比如韩熙载、冯延巳等一起宴饮赋诗,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李璟的词存世的不多,只有五首,意境都很不错。可能是由于当时国家动荡和战争频发,他诗词的风格偏向于凄怨深远,其中最广泛被喜爱的,可能就是本文我们聊的这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作为帝王诗词,这首词写了什么?有何独到之处呢?一起来看看。《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 五代 ]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是一首深秋怀人的婉约词,被誉为“开北宋一代风气之先”。“摊破浣溪沙”是词牌名,又叫作“添字浣溪沙”或者“南唐浣溪沙”。双调48个字,前阙三平韵,后阙两平韵,一韵到底。这是把42个字的“浣溪沙”前后阙的最后一句扩展成为两句,因此叫“滩破浣溪沙”。
词的大意是:荷花已经凋零残败,香气都散尽,荷叶开始枯萎凋零。深秋的西风吹来了万顷绿波的愁思,美好的人生年华渐渐地远去。人慢慢憔悴了,真是不忍看到这满眼萧瑟的景象。微微细雨中从梦中醒来,转瞬便想到思念的人还远在边塞。站在风雨高楼上,将那首曲子吹完。吹的久凝起了水,笙因为寒冷而声音呜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依旧倚在栏杆上等待着。
这首词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通过描绘深秋残景,渲染出一种特有的悲伤气氛,塑造出一个因为丈夫出征去,而孤苦无依的思妇的形象,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代帝王这样的敏感情思,还是蛮细腻的。
上阕重点写景:一开头李璟就选取出几个独特的景物,来营造萧瑟荒凉的氛围,可以说是营造气氛的高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很美的句子,也非常有意境。菡萏是荷花的别称;荷花落尽,荷叶凋零,香气消散,这时候还刮起秋风,这让本来就已经萧条的池塘更加凋敝萧索。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一派颓败的秋容让看到的人平添伤感惆怅,这恐怕也是李璟自己心境的一种反应。
李璟生活的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璟处境好不到哪里去。在内忧外患当中,他一边为国家的安危所忧虑,一边又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触景生情的他,人和荷叶一起憔悴,心情无比惆怅,那种痛苦和哀怨的情感无人能懂,更无处诉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看到这满池零落枯萎的荷花,很自然的会让人想到自己和国家刹那繁盛,也像荷花一样的难免匆匆流逝,简直是“不堪看”。
转入下阕着重抒情:从细雨开始写起“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有远有近,亦虚亦实,亦生亦情,而且对战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鸡塞是古代鸡鹿塞的简称,《汉书·匈奴传》说: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在这里泛指边塞。
词中的女子一梦醒来,听到的是雨声细细,感受到秋的寒凉。秋雨连绵,人在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塞。梦醒后,小楼外风雨飘摇,吹起玉笙,凄凉、清冷的乐曲催人泪下。一曲终了,声音呜咽回荡在小楼中。这一幕是蛮凄凉的,笙乐凄冷而幽怨,听者闻之落泪。这里可能也反映出作者李璟,作为帝王在下朝后、在欢宴之后一定会有的无助、孤独和寂寞。
结尾的“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直抒胸臆。虽说站得高看得远,但独自莫凭栏。因为当你想看又看不见的时候,其实更难过。心中那千般愁会齐齐涌上,化作滴滴泪水。这里是语尽而意无穷的。
总结:纵观这首词,从写景自然地转入写情,又有写人到人的情怀、人的情绪,通过渲染凄清的环境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达到真正的情景交融,写出秋愁的高度。
在那个无比动荡的年代,唐诗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而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正如《词史》中所说:“言辞者必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
李璟的这篇名作每一句单独摘出来,可以说都足以称得上是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虽然充满愁绪但很唯美。还有人甚至认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以及他儿子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妙。
读者朋友们觉得谁写得更好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