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豆芽君尝试在简书上参加一个写作日更的活动,其中有3个日更写了《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的读后感。这周推文,我就把这3个日更汇总到这里。
关于《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豆芽君在2017年写过前3章的读书笔记,对书中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先看下《创造知识的企业》之1-3章 读书笔记
那就开始吧
01—企业知识的分享能带来什么?17年就开始读《创造知识的企业》这本书,当时在团队内部分享了书中的部分内容。书中主要有2个概念:
1、知识的分类:暗默知识(指隐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和形式知识(指已经口语化、书面化表达出来的知识)。
2、这两类知识的四种转换:共同化(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表出化(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联结化(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及内在化(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
最近又重新翻开这本书,在读剩下的两章内容。接下来打算分3篇日更,来说说这本书对我的一些启发:
当今社会的企业主要是脑力劳动,工作上的知识已经是除土地、资本、劳动力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招人、用人时,只想着招到牛人,然后充分利用他的资源、经验,快速为公司创造效益。这种短期追逐利益的做法,只会让牛人获得更大光环,而对组织内部其他人没什么大的帮助。牛人一走,他的暗默知识也跟着走。
互联网兴起后,有一个岗位:产品经理。这群从业人员,早期的人可能早自己摸索8年以上,积累一套方法论。但是这个群体很鼓励分享,互联网上一堆关于产品经理的培训课,公众号文章。于是,后来从事这个岗位的人,可以便捷获取前辈积累的知识,悟性好的人在3-5年以就已经积累了前人8年以上的经验知识,再辅以实际参与项目,这些经验知识又可以快速迭代、验证。这些人员的经验知识,又继续影响下一代产品经理。
现在哪个岗位的经验知识越开放、共享,这个岗位就能获得更好的市场知名度,更高的市场溢价。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会蹭热度,鼓吹、夸大了某个岗位的重要性,但时间会沉淀出事实,这并不会妨碍这个岗位的长期发展。
02—企业如何营造知识分享氛围说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等岗位因为极度鼓励分享、交流工作经验,所以后来者能更快速、高效地掌握前辈积累的知识,从而提高了组织的产品开发能力。
我想继续聊聊企业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更多的有经验的人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让企业成为一个知识共享型组织。
打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套说法。直到今天,在很多行业仍然是一个潜规则。我听一个前辈说在厨师界,往往有所谓了秘方,老师傅是绝对不会把自己这个东西给其他同行的,这是他的看家本领。
我的理解是这个独家秘方,就像他的个人专利。而专利确实是有独享权的。保护专利,是应该的。这才能让创造者愿意用心去发明、创造。因为这些是他或团队的辛勤劳动成果,他或团队应该有独享权利。
那么我们要说的教徒弟是教什么?
还以这个厨师的例子(豆芽君不是厨师,目的是举通俗的例子),老师傅要教徒弟的是自己做菜的方法(比如熬汤应该用凉水),一场宴席应该如何安排12道菜的先后顺序,这背后的思考逻辑是什么?
老师傅的发明、创造应该是老师傅自己的。他愿不愿意分享是他的权利。但老师傅可以分享他发明、创造的过程运用的知识、经验。这些东西是有通性的,可以让徒弟们根据这些方法、思路去提高自己的厨艺,少部分有悟性的徒弟,可能会做出自己的新秘方。
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而是让整个组织的竞争力都上升了。
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
这是组织要去做的最重要的事。在一个没有提出鼓励分享、学习的组织里,如果有个别人主动多次去做分享,常常被会有些人会觉得这个人爱显摆,自以为厉害。这种环境会打击那些原本乐于分享的人的积极性。于是,组织也就恢复一潭死水。
组织的一把手本人要对全员说明公司对于知识学习、分享的态度。对于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才能让想做点事的人,名正言顺。
一把手光说还不够,还得让部分高管加入进来,主动做学习、分享的事(比如一把手或高管自己下场做内部分享),让全员觉得这是动真格了,不是嘴皮子说说而已。
让善于分享的人,到更合适的位置
主动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经验,除了获得课酬、名誉等奖励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将这些人放到更合适的角色或位置。
比如集团型企业,可以从A公司到B公司做分享。如果有必要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团队,让这些人才进入团队,在公司扮演第二个角色。如果公司的培训工作量很大,甚至要考虑把这类人调到培训部门,成为专职的企业内训师。
这类人对于组织的作用,是可以快速让新人达到70分,这可以减少新人在企业慢慢摸索、成长的过程,给企业带来的沉没成本。
甚至里面的顾问型人才,可以帮助设计、产品等创新型团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让团队产出有质的飞跃。
一个组织是否重视内部知识的积累、运用。就看其对内训师的尊重与提供的舞台有多大?
03—个体如何做职场知识萃取?前面我们讲到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建立内部知识分享的团队。
豆芽君结合这两年自己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的3门小课,来继续聊聊个体如何做知识萃取?
前面一直在讲企业要提高效益、竞争力,那么就要善用内部、外部已有的成功经验、知识,并内化到企业内部。
其实每个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就有不少的职场工作知识可以萃取。我们按萃取步骤来逐一说说
1、盘点自己的职场经历和成功项目
你任何时候都值得做一份个人简历。可以按时间线,把自己毕业后的每段时间从事的工作都列出来。
然后你再去列出每份工作做过最有成就感的具体项目/工作内容。特别要去总结从中你获得了什么?
最后找出与你目前在做的工作最相关的8-10个的主题(我举个例子,假设是一名产品经理,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可以拆分为:市场调研、竞品分析、需求分析、粗粒度方案沟通、第一版产品设计、第一版产品评审…你可以以某个步骤或者步骤中的某些值得拿出来讲的内容作为主题)。时间越近的,一般对你来说更容易做课。
2、找出你觉得有价值的、可分享的内容
前面找出8-10个的主题,到了第2步,你可以再根据你所在组织的情况,初步分析哪些可能是对组织内部有价值、且是你可以分享的(前面第一步先不过多考虑你能不能讲得好,只要你有接触过都可以先纳入)。
从这里再挑出3-5个主题。这时以对组织内部有价值、且自己目前也擅长为衡量依据。
3、了解、调研其他人是否有这类需求
拿着第2步选出的主题和课程目标,去找部分熟悉的人先问问看,他们对这类主题是什么态度?有没有超过50%的人觉得可能有用?
很多人会觉得做这种调研很麻烦、费时间。其实你不需要总被海量、定量这类技术问题所困扰。用你的经验去判断就基本大差不差了。举个例子:你平时如果善于观察周围,你已经知道组织内部哪些技能比较缺乏?哪些产出物做得比较low?这时你再找2个熟悉的人,2-3个陌生的人,分别问问他们是否有同感?对改善这类问题,持什么态度?那其实就基本锁定了别人的需求了。
4、先目标、大纲,再补充方法论、素材
做完第3步,你从中挑出一个目前对大家来说最迫切+你也最擅长的主题,完善这门课的目标、大纲(这是1.0版本),发给能决定这门课是否能上线的人看看?听听对方的意见?
这步的骨架通过后,你再继续补充血肉部分。去补充你要讲的每个部分要用到的方法、工具,以及为了让课程更丰富、易懂,你可能要补充的素材(案例、数据、打比方)。这些都完成后,就是2.0版本了。当然这中间不会那么顺利,可能会有5-10次的反复沟通、调整。
最后你要以面向课程对象试讲的角度,再来看看你做的课程内容。比如为了配合演讲的效果,要考虑每页内容如何更好地布局、顺序出现等(一般人要试讲要5遍,上台才比较保险)。
5、勇敢地站上讲台
前面第4步最后的试讲环节也过了,你就可以自信地站上讲台了。底下不会有人比你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更专业。放心吧,勇敢地去展现你自己
刚开始做课程分享,你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因为你前面的准备已尽量充分了,所以任何小插曲,都不会影响你最终想实现的目标的。放心吧!干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