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西门豹治邺》,从治世角度看,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官吏,关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之中,这个故事小学课文《西门豹》讲得很清楚。在历史上,西门豹是由翟璜举荐给魏文侯从而得到赏识,成为邺地一方太守的。
翟璜何许人也?他或许不出名,但他举荐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吴起、法家李悝、名将乐毅的先祖乐羊等,可见其识人术的高超。受他看中的西门豹上任魏国邺城,发现这里被所谓“河伯娶亲”折腾得民不聊生,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后来他趁着“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
这样的故事脉络很清晰,但却有一个问题一直为人忽略。
治标不如治本,隐忍的西门豹实则是个心机boy?
这个问题很简单:西门豹作为邺地最高地方长官,到任之后他为什么不雷厉风行整治巫祝和官绅,反而隐忍着,等到“河伯娶亲”再一次上演才辣手处理?
想到这一层,那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大家都知道巫祝是坏蛋,那为什么无权无势的巫祝可以为害呢?民众一方面害怕女儿被祭河,一方面承受不住河伯娶亲带来的盘剥,为什么就是不敢反抗?
理由很简单:因为老百姓迷信“河伯娶亲”是有效的、有用的,这就是巫祝与廷掾为害的根基。
杀掉巫祝与廷掾并不困难,因为西门豹是邺地最高地方长官,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邺地无人能够相抗衡,问题是杀掉巫祝之后,老百姓是不是就相信“河伯娶亲”是假了?如果不相信,那么杀掉一个巫祝,很快又会冒出另一个巫祝,“河伯娶亲”会再次上演,特别是漳河再次发洪,那时新巫祝轻易就能裹挟迷信的民众与西门豹抗衡,那种结果绝不是西门豹想看到的。
所以,西门豹一直在隐忍,等到“河伯娶亲”再一次上演才着手处理害群之马。表面目的是惩恶扬善,实则是要毁掉邺地民众错误的迷信思想,建立真正的认知:漳河发洪和河伯没关系,和河伯娶亲更没关系。
同样想做大事,为何屈原、王莽都败了,而西门豹、商鞅却胜了?
楚怀王时期,屈原怀才不遇投江自尽,在他死前曾说过一句话: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没错,这句话逼格相当高,年少时我也曾因这句话而为屈原之死感到悲哀、痛心和愤恨,但是当我读懂了西门豹,也看轻了屈原。
屈原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一生都在为楚国国富民强而进谏、献策,因此他对看不惯的官场贪污腐败、臣民醉生梦死深恶痛绝,怼满群臣,终被满朝进谗言导致楚怀王对其从信任到远离。而且屈原不辩解、不改变,认为自己对楚国忠心耿耿,楚怀王最终会看到自己的好,结果却是他自己郁郁投江。
我们会说屈原不懂隐忍,不懂和光同尘,无权无势自然干不了大事,但后世有个叫王莽的人,隐忍之强世上无出其右,以至有“王莽谦恭未篡时”之说。他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和屈原不同,他爬上了权力巅峰,取代西汉建立了新朝,然后才进行改制。改制还真不是乱改,而是很好很超前的想法。比如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田地公有化,按人分田;禁止奴婢买卖;将盐铁酒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私人经营等等,俨然是社会主义改革,可惜失败了,最终身死天下亡,头颅都被做成了酒杯。
细品《西门豹治邺》,一味为人处世的良药,一篇成功做事的良方
那屈原无权,败了就败了,为什么成了皇帝的王莽也失败了呢?
如果将他们和西门豹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屈原和王莽都有一个特点:我是对的,我要按照我的想法去改变世界。
但是政治很残酷,为人处世也很残酷,自己认为对的不一定对,只有众人都为对的并且支持的才是对的。取得秦孝公支持、辩倒甘龙等守旧派的商鞅为什么还要在城门立木、取信于民?为的就是取得秦国民众的支持,提高秦国朝廷的公信力,让民众认同朝廷举措,认同变法。
一件事情能不能被接受,民众的意见很重要,如果民众不认同,注定会失败。
这才是西门豹要等,等到“河伯娶亲”时才动手破除迷信的原因:让邺地百姓认识到错误,建立自己的威信,让百姓相信自己、认同自己,而非巫祝,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治理举措打下“信任”的基础。
西门豹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同时勘测水源、田地,在漳河开围挖掘了十二渠,灌溉良田。可以说,他这一系列治理措施实际既是治理邺地的必要手段,也是破除巫风的后续手段,只有处理好漳河发洪事件,平息水患,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民众才会真的破除迷信,避免河伯娶亲死灰复燃。结果也证实了西门豹的厉害,邺地民富兵强,成为魏国东北重镇。
回过头来看,西门豹、商鞅做事都有诀窍,他们很擅长将别人的想法放在首位,考虑到别人的利益,然后顺着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实施自己的想法、得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他们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长大后再读《西门豹治邺》,会发现这是一味为人处世、挨住社会毒打的良药,一篇教人把事情做成功的良方。